[[abstract]]本文將章太炎「回真向俗」之變後對儒學傳統的「回歸」理解和定義為他對時代危機的感受、把握和克服。經「回真向俗」之變,章太炎在「齊物」哲學的指導下,肯定「分殊」的「言文-歷史」世界及其「諸法」的有限實在性,對儒學進行了一番重新定義、闡釋和安排,他把儒學規定為以「世法」化民成俗的「師儒之學」,並在這個意義上重新肯定了儒學維護「此土」生活世界的價值,為「拆散時代」之後的日用人生指示大道。章太炎所親歷的辛亥士風、新文化運動之後的學風與士風、三十年代的民族危機構成了章太炎儒學觀念轉變和重新形成的重要外緣。 Following the second transition in his thought , Zhang Taiyan 章太炎 returned to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of Zhuangzi's "Equalizing Things" (Qiwu 齊物), Zhang admitted the reality of the individual "linguistic-cultural-historical" world and its laws. He thereupon proceeded to redefine and reinterpret Confucianism. As part of this redefini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Zhang sought to construct a social morality suitable for a period following an age of disorder and re...
[[abstract]]儒家與道家作為中國哲思主脈,共同啟導著歷代文人的價值關懷及生命實踐。儒、道之交融原本無礙。然自西學引進後,儒、道之義理內涵一方面獲得更加嚴謹清晰地闡述探討,但同時也衍生諸多因哲...
[[abstract]]本文旨在探究一生以任真自得、復返自然為生命本質的陶淵明,如何以詩思開展生死世界。文分四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探討陶淵明如何承繼漢晉以來普遍的歎逝風潮,進而承擔起面對死亡的怖懼。第...
[[abstract]]本文探討《荀子》與《呂氏春秋》書中「忠」和「忠信」概念之內涵,及其在戰國後期「忠」和「忠信」概念之演變中發揮的角色。戰國中期,「忠」概念受到來自「命運論」、「養生論」,以至稷下...
[[abstract]]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向來被視為只是宣傳小說的社教功能。但本文主張,〈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不是傳統「教化」觀念的產物,而是打破新者一人,新之者又一人的精英啟蒙...
[[abstract]]本文檢視西元1799至1805年間嘉慶皇帝於剷除和珅後所執行之朝廷改革:咸與維新。 以往對此事件之探討著重其儒家模式及其無力阻擋十九世紀王朝衰退的挑戰,本文則著重於探討其意識型...
[[abstract]]宋明理學的義理奠定,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和程伊川四人思想有其關鍵性的影響,而位居四子之首的周敦頤尤其不可忽略。宋明理學相較於先秦儒學自有其不同之面貌,然其之所以謂之新儒學是否...
[[abstract]]上蔡與延平的理學思想對朱子早年思想有重要影響,本文透過他們來觀察朱子早年學思歷程。如果用伊川「聖人本天,釋氏本心」一語概括二程對儒學的貢獻,上蔡學說實以「心」為核心,其從學於二...
[[abstract]]本文〈從孔、孟的命論談儒家意義治療學之建構〉,是欲通弗蘭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來探討孔子、孟子論命的思想,以建立—儒家式的意義治療學。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是強調在於人們有一種「求...
[[abstract]]本文是接續筆者〈《左傳.隱公》所述「禮」之倫理思想〉的研究,進一步論述〈桓公〉、〈莊公〉與〈閔公〉這部分傳文所述「禮」之思想。分析方法則經由荀子哲學所涵之禮思想,對比與理解《左...
[[abstract]]「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
[[abstract]]張載在理學家中以「工夫親切」著稱,其工夫論不只是一種理論,而是具有實修經驗後的發言。在張載工夫論的研究上,學者或指出其「大心」說,或指出其「變化氣質」說,或指出其「躬行禮教」說...
[[abstract]]楊簡原本和陸象山平輩論交,是在三十二歲與陸象山的一次對話中,忽然有了對本心的覺悟經驗之後,才毅然決定拜象山為師。由於這層關係,歷來在論及楊簡思想時,常常側重於他如何繼承了象山心...
[[abstract]]勞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中,對莊子思想有十分特殊之理解與詮釋,認為莊子乃是對認知我、形軀我、德性我之否定,進而主張對情意我的堅持與肯定。基本上,勞先生之所以會有如此之肯斷...
[[abstract]]〈太一生水〉作為佚文的特殊處在於它是一篇可類比為宇宙論的出土文獻。此文獻的天道思想因為「太一」概念而引起古代天文與數術思想的討論,並對「太一生水」的生成過程有所詮釋。本文首先省...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was dominated by rejection and criticism of much of Chinese trad...
[[abstract]]儒家與道家作為中國哲思主脈,共同啟導著歷代文人的價值關懷及生命實踐。儒、道之交融原本無礙。然自西學引進後,儒、道之義理內涵一方面獲得更加嚴謹清晰地闡述探討,但同時也衍生諸多因哲...
[[abstract]]本文旨在探究一生以任真自得、復返自然為生命本質的陶淵明,如何以詩思開展生死世界。文分四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探討陶淵明如何承繼漢晉以來普遍的歎逝風潮,進而承擔起面對死亡的怖懼。第...
[[abstract]]本文探討《荀子》與《呂氏春秋》書中「忠」和「忠信」概念之內涵,及其在戰國後期「忠」和「忠信」概念之演變中發揮的角色。戰國中期,「忠」概念受到來自「命運論」、「養生論」,以至稷下...
[[abstract]]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向來被視為只是宣傳小說的社教功能。但本文主張,〈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不是傳統「教化」觀念的產物,而是打破新者一人,新之者又一人的精英啟蒙...
[[abstract]]本文檢視西元1799至1805年間嘉慶皇帝於剷除和珅後所執行之朝廷改革:咸與維新。 以往對此事件之探討著重其儒家模式及其無力阻擋十九世紀王朝衰退的挑戰,本文則著重於探討其意識型...
[[abstract]]宋明理學的義理奠定,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和程伊川四人思想有其關鍵性的影響,而位居四子之首的周敦頤尤其不可忽略。宋明理學相較於先秦儒學自有其不同之面貌,然其之所以謂之新儒學是否...
[[abstract]]上蔡與延平的理學思想對朱子早年思想有重要影響,本文透過他們來觀察朱子早年學思歷程。如果用伊川「聖人本天,釋氏本心」一語概括二程對儒學的貢獻,上蔡學說實以「心」為核心,其從學於二...
[[abstract]]本文〈從孔、孟的命論談儒家意義治療學之建構〉,是欲通弗蘭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來探討孔子、孟子論命的思想,以建立—儒家式的意義治療學。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是強調在於人們有一種「求...
[[abstract]]本文是接續筆者〈《左傳.隱公》所述「禮」之倫理思想〉的研究,進一步論述〈桓公〉、〈莊公〉與〈閔公〉這部分傳文所述「禮」之思想。分析方法則經由荀子哲學所涵之禮思想,對比與理解《左...
[[abstract]]「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
[[abstract]]張載在理學家中以「工夫親切」著稱,其工夫論不只是一種理論,而是具有實修經驗後的發言。在張載工夫論的研究上,學者或指出其「大心」說,或指出其「變化氣質」說,或指出其「躬行禮教」說...
[[abstract]]楊簡原本和陸象山平輩論交,是在三十二歲與陸象山的一次對話中,忽然有了對本心的覺悟經驗之後,才毅然決定拜象山為師。由於這層關係,歷來在論及楊簡思想時,常常側重於他如何繼承了象山心...
[[abstract]]勞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中,對莊子思想有十分特殊之理解與詮釋,認為莊子乃是對認知我、形軀我、德性我之否定,進而主張對情意我的堅持與肯定。基本上,勞先生之所以會有如此之肯斷...
[[abstract]]〈太一生水〉作為佚文的特殊處在於它是一篇可類比為宇宙論的出土文獻。此文獻的天道思想因為「太一」概念而引起古代天文與數術思想的討論,並對「太一生水」的生成過程有所詮釋。本文首先省...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was dominated by rejection and criticism of much of Chinese trad...
[[abstract]]儒家與道家作為中國哲思主脈,共同啟導著歷代文人的價值關懷及生命實踐。儒、道之交融原本無礙。然自西學引進後,儒、道之義理內涵一方面獲得更加嚴謹清晰地闡述探討,但同時也衍生諸多因哲...
[[abstract]]本文旨在探究一生以任真自得、復返自然為生命本質的陶淵明,如何以詩思開展生死世界。文分四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探討陶淵明如何承繼漢晉以來普遍的歎逝風潮,進而承擔起面對死亡的怖懼。第...
[[abstract]]本文探討《荀子》與《呂氏春秋》書中「忠」和「忠信」概念之內涵,及其在戰國後期「忠」和「忠信」概念之演變中發揮的角色。戰國中期,「忠」概念受到來自「命運論」、「養生論」,以至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