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牟宗三先生解讀老子《道德經》而以「無」為老子思想之首要概念,凡老子之言「道」與「德」皆不離於「無」,且老子「無」之智慧本因周文罷弊而發,蓋老子既見有為造作之亂象與災害,故欲藉此智慧而去執解礙以疏通世法與安立民生,故「無」乃具工夫義和境界義而屬實踐性之概念,今老子之以「無」為道,實乃即德為道,故其形上學之性格當屬境界形態而非實有形態,至若老子之言道生萬物,此等宇宙論之陳述亦非實有形態者所恆言之以形上實體創生萬有,而當是聖人以沖虛之玄德觀照萬有之自生自長自成自濟也,是即「不生之生」或「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之義諦。老子境界形態形上學中因不具客觀實有之道及其創生性,故其體用思想乃以用為體或即用是體,牟先生因之乃言老子形上學僅有作用層而無實有層或以作用層權假為實有層,並形容「不生之生」為「作用之成全」或「作用之保存」,且有此故,凡老子之言絕聖去智、絕仁去義等皆非實有層之否定而乃作用層之去執解礙以成全,若王弼曰「絕聖而後聖功全,棄仁而後仁德厚」乃深得其中三昧,凡老子「守母存子」之本願及其「正言若反」之詭辭為用,據此亦可知之矣。[[abstract]]My thesis study on Mr. Mou Zongsan interpreted Lao-zi's Tao De Jing and took ‘wu’(無) as the primary concept of Lao Zi's thought. All Lao-zi's words ‘tao’ and ‘de’(德) are inseparable from ‘wu’, and the wisdom of Lao-zi's ‘wu’ is due to Zhou's cultural collapse. Be...
[[abstract]]本文以現代漢語動後「在+處所詞」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提出一套統整的理論,解釋其句法結構以及意義構成之間的關係。 本文利用Ramchand (2008) 的首層語法,推演漢語中「在...
[[abstract]]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根據,也是決定道家思想性格的重要依據。我們可以說,掌握了老子思想也就掌握了道家思想、進而也就能準確地區分儒道思想之異同。在當代學者對老子思想之研究中,牟...
[[abstract]] 本研究從現代社會便捷的生活中,對於人因慾望所產生的行為現象著手,探討兩者互動關係下,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物質消費、自身定位等疑問,以及人如何與之共存,影響是否正面等等,在...
[[abstract]]老子《道德經》思想常被誤解為消極退縮之避世哲學,本文則從淑世之立場肯定老子用世之決心與智慧。中文學界不乏將Meliorism譯成淑世主義者,惟此未必恰當,蓋因淑世之「淑」依中文...
[[abstract]] 老子思想從古至今一直受人重視與推崇,整部《道德經》文字數不多,但卻言簡而義深,之所以讓人們將之視為行事的依據與準則,並擴而至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等等,各個領域都能受益至深...
[[abstract]] 本論文之宗旨是在探討以宗教經典如何實踐於宗教信仰之修行。 道家是中國史上重要學派之一,也是先秦時期主要思想派別之一,影響後世深遠,並以老、莊為主要代表。道家思想亦是著重於...
[[abstract]]我國傳統的心靈觀念當中,宗教與人文之間呈現出辨證式的綜合關係,證以老子《道德經》的思想,依然不悖於此一大傳統的義理特色。老子的年代固然一時無法定論,但其具有史官身分已然可信,而...
[[abstract]] 懺悔幾乎是所有宗教都會實踐的形式,各宗教的信徒藉由懺悔來達到身心的平衡與和諧,在佛教中,懺悔也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對於研究佛法的人來說,懺悔思想的演變、懺儀的製作、在家...
[[abstract]] 《莊子.列禦寇》篇,「列禦寇」是第一段出現的主要人物,即以之名篇。全篇由許多小故事夾著議論組合而成。內容很雜,其間也無內在聯絡,主要是闡述忘我的思想。宇宙奧妙深不可測,莊子...
系統編號: PE10006-0097計畫編號: NSC100-2410-H343-017執行機構: 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期間: 10008~10107[[abstract]]本計畫是「郭店楚簡〈性自命出...
[[abstract]]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恆古人生哲學古籍經典,其思想關懷生命之「道」以無執的心靈啟迪個人修養,實證道心智慧的修行,體悟老子智慧實踐哲學,在生活實踐上獲得許多原則性的啟示。 老...
本文旨在論證老莊有關道、物關係的哲學論題及其理論思雄,乃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首先闡釋老莊道的義涵,指出作為萬物根源的道具布如下的幾層義涵:一、道為無限性之實存體;二、道為一切存在之大全;三、道為...
本研究以傳統古經《易經》、《易傳》和歷代具代表性的易學專著爲主要研究對象,分析考察《周易》哲學的思維特徵和思維方式;再以經典醫籍《黃帝內經》和其後的《難經》、《傷寒雜病論》以及歷代具代表性的中醫古籍爲...
[[abstract]] 煮雲法師(1919-1986)於民國39年(1950)隨國軍來臺,一生顛沛流離。出家過程中歷經苦學、苦修,期間逢遇許多的困挫,皆不忘初心且強化其弘化之願。來臺後,積極實踐推...
[[abstract]] 王家祥作為以自然書寫的散文成名的作家,卻於1995年前後開始轉型創作歷史小說。由於王家祥的轉型期適逢解嚴之初,如何定義台灣主體的各種聲音開始百家爭鳴,其小說作品中大量出現的...
[[abstract]]本文以現代漢語動後「在+處所詞」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提出一套統整的理論,解釋其句法結構以及意義構成之間的關係。 本文利用Ramchand (2008) 的首層語法,推演漢語中「在...
[[abstract]]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根據,也是決定道家思想性格的重要依據。我們可以說,掌握了老子思想也就掌握了道家思想、進而也就能準確地區分儒道思想之異同。在當代學者對老子思想之研究中,牟...
[[abstract]] 本研究從現代社會便捷的生活中,對於人因慾望所產生的行為現象著手,探討兩者互動關係下,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物質消費、自身定位等疑問,以及人如何與之共存,影響是否正面等等,在...
[[abstract]]老子《道德經》思想常被誤解為消極退縮之避世哲學,本文則從淑世之立場肯定老子用世之決心與智慧。中文學界不乏將Meliorism譯成淑世主義者,惟此未必恰當,蓋因淑世之「淑」依中文...
[[abstract]] 老子思想從古至今一直受人重視與推崇,整部《道德經》文字數不多,但卻言簡而義深,之所以讓人們將之視為行事的依據與準則,並擴而至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等等,各個領域都能受益至深...
[[abstract]] 本論文之宗旨是在探討以宗教經典如何實踐於宗教信仰之修行。 道家是中國史上重要學派之一,也是先秦時期主要思想派別之一,影響後世深遠,並以老、莊為主要代表。道家思想亦是著重於...
[[abstract]]我國傳統的心靈觀念當中,宗教與人文之間呈現出辨證式的綜合關係,證以老子《道德經》的思想,依然不悖於此一大傳統的義理特色。老子的年代固然一時無法定論,但其具有史官身分已然可信,而...
[[abstract]] 懺悔幾乎是所有宗教都會實踐的形式,各宗教的信徒藉由懺悔來達到身心的平衡與和諧,在佛教中,懺悔也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對於研究佛法的人來說,懺悔思想的演變、懺儀的製作、在家...
[[abstract]] 《莊子.列禦寇》篇,「列禦寇」是第一段出現的主要人物,即以之名篇。全篇由許多小故事夾著議論組合而成。內容很雜,其間也無內在聯絡,主要是闡述忘我的思想。宇宙奧妙深不可測,莊子...
系統編號: PE10006-0097計畫編號: NSC100-2410-H343-017執行機構: 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期間: 10008~10107[[abstract]]本計畫是「郭店楚簡〈性自命出...
[[abstract]]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恆古人生哲學古籍經典,其思想關懷生命之「道」以無執的心靈啟迪個人修養,實證道心智慧的修行,體悟老子智慧實踐哲學,在生活實踐上獲得許多原則性的啟示。 老...
本文旨在論證老莊有關道、物關係的哲學論題及其理論思雄,乃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首先闡釋老莊道的義涵,指出作為萬物根源的道具布如下的幾層義涵:一、道為無限性之實存體;二、道為一切存在之大全;三、道為...
本研究以傳統古經《易經》、《易傳》和歷代具代表性的易學專著爲主要研究對象,分析考察《周易》哲學的思維特徵和思維方式;再以經典醫籍《黃帝內經》和其後的《難經》、《傷寒雜病論》以及歷代具代表性的中醫古籍爲...
[[abstract]] 煮雲法師(1919-1986)於民國39年(1950)隨國軍來臺,一生顛沛流離。出家過程中歷經苦學、苦修,期間逢遇許多的困挫,皆不忘初心且強化其弘化之願。來臺後,積極實踐推...
[[abstract]] 王家祥作為以自然書寫的散文成名的作家,卻於1995年前後開始轉型創作歷史小說。由於王家祥的轉型期適逢解嚴之初,如何定義台灣主體的各種聲音開始百家爭鳴,其小說作品中大量出現的...
[[abstract]]本文以現代漢語動後「在+處所詞」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提出一套統整的理論,解釋其句法結構以及意義構成之間的關係。 本文利用Ramchand (2008) 的首層語法,推演漢語中「在...
[[abstract]]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根據,也是決定道家思想性格的重要依據。我們可以說,掌握了老子思想也就掌握了道家思想、進而也就能準確地區分儒道思想之異同。在當代學者對老子思想之研究中,牟...
[[abstract]] 本研究從現代社會便捷的生活中,對於人因慾望所產生的行為現象著手,探討兩者互動關係下,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物質消費、自身定位等疑問,以及人如何與之共存,影響是否正面等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