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是否可以作為一種解決公共問題的治理手段?本文基於改變他人行為的三種基本要素:交換、強制、動員,重新界定了中文語境中的動員概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的關於解決公共問題治理風格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的條件下,三種基本要素不同程度的混合運用產生了動員式治理、科層制管理、市場化處理三種治國理政風格理想類型,它們在行為動機的理性化程度、組織機構的科層化程度、解決公共問題的分工與專業化程度三個維度上相互區別開來。運用這一理論分析框架,作者比較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政、改革三個歷史時期治理風格的變化及其原因。中國共產黨政治地位的轉變改變了其自身組織結構特性,這一核心因素與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心任務的調整及指導思想的變化,決定了其對動員、強制、交換等不同手段的取捨與搭配。革命年代訓練出來的群眾動員技巧與工作方法在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後,仍舊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並且它與群眾路線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但是,隨著執政黨所能動用的強制能力與物質資源的增長,以及黨組織自身的日益科層化,在改革開放時期,動員逐漸被有意識的弱化,由此也造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日常群眾工作和社會控制方面的衰退。Can mobilization be adopted as a means of governing to address the public issues? This thesis reconceptualizes the term ‘mobiliz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based on three basic factors that alter human behaviors, namely, exchange, coercion, and mobiliz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