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的魯迅研究似乎務總是把文學範疇的問題還原到作家本人的思想或精神。但魯迅小説之所以成爲近代小説的先驅,主要由於基表現形式與語言本身。本文將從敍述學和文體學的觀點來探討魯迅小説的語言。 魯迅小説裡有一系列敍述者回顧過去的作品。這種作品包含兩個性質不同的時間;一個是敍述者敍述故事的時間(可叫做敍述時間),另一個是被敍述者敍述的故事當中的時間(可叫做故事時間),作中人物就屬於這一故事時間。漢語的時間指示詞把文本中的這兩個性質不同的時間區分得相當淸楚。 但魯迅的作品中,除了《孔乙己》《一件小事》比較遵守時間指示詞的用法外,不符合這種規範的作品是很多的,這也就是魯迅小説之所以能句多産生特殊効果的原因。在《故鄕》《社戲》《祝福》等作品中,敍述者在應該使用“這時”“這一年”等屬於故事時間的指示詞的地方, 経常使用“現在”“今年”等屬於敍述時間的指示詞。這種現象使人感到作中人物從故事世界直接跟讀者對話,從而帶來魯迅小説的抒情色彩。爲了將這種情況和典型的回額形式小説安相區別,在此我採用“獨白” 這一用語。 魯迅小説中,獨白的効果最強烈的是《傷逝》, 其文體特徴是使用大量的自由間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是省略“我想”等引語標誌的一種特殊的樽引語方式,它使作中人物和敍述者的界限模糊不淸,因而某句話是作中人物當時的發言(或想法)還是敍述者現在的發言(或想法)令人難以判断。《傷逝》的叙述者是爲了表現悔恨的心情纔寫手記的,但是大量的自由間接引語所表達的並不是敍述者的悔恨和悲哀,而是作中人物當時的極爲自私的想法。這種矛盾來自《傷逝》的文本本身。 魯迅小説的成就是和上述的語言運用分不開的。出現在魯迅小説中的這些表現方法在某些方面和喬伊斯、普魯斯特等本世紀西方作家的文本有着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