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從台灣學生在國際評量的結果談起,在亮麗成績的背後可以發現儘管學生有極為優異的數學與科學表現,但卻不喜歡學習或對其評價甚低,而且在學習上相當缺乏自信心,學生間的學習落差也持續擴大。在逐步的歸結中本研究排除了謙虛的文化因素使然,而是升學所造成繁重的課業壓力、冗長的在學時間與普遍的課後補習等額外壓抑(surplus-repression)所造成,它們不僅造成學生學習上的異化,更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些可算是目前我們所須面對的教育困境之一。 技術理性社會(the society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會將升學視為很合算的經濟投資,而國家則將教育視為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在這樣的社會中,不僅依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開發資源,更將人視為極度有待開發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這套企業化、技術化與科學性的語言與思考模式,藉由提升效能與改善生產力來取得群眾的支持與擁護;更將教育人員、知識份子和廣大經濟秩序的價值系統予以銜接。如此應運而生的技術理性教育方式,一方面協助生產並維持現存主宰經濟、政治與文化所需的知識類型,另一方面更進而合理化這套經濟和文化權力分配的模式。 在此境況之下的教育,逐漸淪為一種企業經營,講究的是管理、效益與成本,如將將企業管理的模式移植到教育行政之中,為的是以最高效率來達成既定的政策與目標;所孕育出的開發課程觀,其課程設計與發展所追求的是提升社會效率,使得課程(curricula)的意義不再是有待理解的文本或內容,而是達成既定目標的課程技術;在教學上則不思原有諸多方法的改進,而是將資訊科技視為是提升教學效率的最佳利器,使得教學成為教學工程學,而這些既是教育的困境也是教育的異化。 技術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