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包括台北市、高雄市與台灣省)為範圍,鄉鎮市區為基本單元,1989年到1995年的立法委員選舉為標的,使用人文區位研究途徑,來分析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之間的關係。在代表政黨競爭的自變項上,分別以各政黨在立法委員選舉中的得票率競爭程度,以及各政黨的得票率為變數。至於描述區域發展的自變項上,主要可分成兩個部分。橫斷面上由自然區位因素(包括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藍領階級比例、年輕人口比例、外省人口比例),以及政治區位因素(包括決算補助比例、縣市票源凝聚程度、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縣市地方派系強度虛擬變項、鄉鎮市區派系強度虛擬變項)作為自變項。在縱剖面上,則以時間的虛擬變項作為自變項,以反映長期的影響因素。在以各政黨當屆立委得票率為依變項時,則再加入當屆省市議員與上屆立法委員各政黨的得票率,來測量選舉慣性的影響力。此外,並分別由區分為三個集群的集群面,以及整體面來進行迴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各模型中較為重要而顯著的變數都與假設方向一致。其中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年輕人口比例,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會升高政黨競爭程度;而決算補助比、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以及縣市級地方派系則會減弱政黨競爭程度。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對國民黨得票率不利,而外省人口比例則由1992年之前的有利,轉向為1995年的不利;但決算補助比例、縣市級地方派系強,以及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都對國民黨得票率有利。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以及縣市票源凝聚程度對民進黨得票率有利;而外省人口比例、決算補助比,以及鄉鎮市區票源凝聚程度則對民進黨得票率不利。都市化程度、工商業場所單位經營狀況、外省人口比例,以及年輕人口比例,均對新黨得票率有利;決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