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abstract]]服務可視為一個資源交換的過程,發生在客戶、服務人員及產品之間,透過服務供應商的價值主張,讓所有角色能參與服務系統中,經由資源交互利用,最終幫助顧客滿足日常所需。在2004年Vargo和Lusch兩名學者提出了服務主導邏輯(Service-dominant logic),強調價值共同創造(Value co-creation)之重要性。價值共創主要的核心觀念為,服務供應商與顧客能運用資源,滿足雙方的需求。因價值的產生來自於服務系統中角色資源間的互動,而在互動的過程,會因不同角色運用資源而有所差異,若不當利用資源導致價值共同摧毀(Value co-destruction)。因此本研究透過馬可夫轉換模型分析出價值,並且能夠了解到價值的變異程度,針對過去歷史中的資料,推測價值共創及共毀狀態的轉移機率與持續時間,針對這些狀態轉移機率能夠讓服務供應商了解到服務系統產出的價值,如共毀持續時間過長,也能透過服務架構改善服務系統中資源的利用狀況。 本研究定義出來的價值變異衡量模型,能夠為所有服務供應商建置一套標準,了解服務系統中所有角色的關係,並結合Babin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實用性價值與享樂性價值的分類,實用性價值被認為是屬於理性的選擇,顧客會依照自己的需求,來衡量服務的效益,而享樂性價值是屬於ㄧ種顧客主觀的認知,顧客會依據曾經有過的服務體驗,來評斷服務流程。透過這兩種價值的分類方式,更能有效地評估服務系統中價值的產生。本研究蒐集了高雄市政府1999客服中心的開放資料,分別分析了應答率、一通電話解決比率及滿意度三種價值,從馬可夫轉換模型分析出的結果得知,應答率與原先客服中心的績效值服務水準做評估分析,利用馬可夫轉換模型更能呈現出狀態的週期變化;而至於第一通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