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本文以高等教育水平面向的兩個分殊化機制--大學公私屬性和主修領域的性別分化為主軸,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初職社經地位的影響。研究發現教育程度仍是職業社經地位取得的關鍵機制。在教育擴張後,大學學歷的優勢逐漸減弱,反映其文憑的貶值現象;然而,公立大學學歷對於初職社經地位取得的顯著優勢,則有擴大的跡象。在性別差異上,高等教育受教機會已趨向均等化,女性在初職的社經地位取得上,也不再有顯著的弱勢。但高等教育擴張後,女性主修女性化科系之初職地位取得,仍是最為不利的處境。此一高等教育水平分殊化研究,可突顯出性別、階層、勞力市場所蘊涵的結構意義,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的方向與視野。[[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of the horizontal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public/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feminine/masculine majors. It is found that education has been a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acquirement of one's occupational SES. After recent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ominance of college diplomas has been gradually weakened, which indicates their depreciation. However,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s of...
[[abstract]]本論文以未來學的角度,預測普及高等教育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以及個人在如此環境中將經歷的生涯未來。宏觀資料蒐集自官方數據,以結構分析技術處理;微觀預測則修改德爾菲普查法後,搭配情節...
[[abstract]]本研究係探究幼保系男大一新生的生涯困境與因應策略,以提升男生選擇就讀非傳統性別科系之生涯適應。本研究採質性焦點團體訪談,受訪對象為中部一所科技大學幼保系101學年度入學的7名男...
[[abstract]]本文運用「七十二年與七十三年專上畢業生調查」與「七十三年與七十四年專 上畢業生調查」資料,分析臺灣各大學院校初出校門的畢業生,在薪資決定、就業與進修 抉擇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我們...
本文以高等教育水平面向的兩個分殊化機制⎯⎯大學公私屬性和主修領域的性別分化為主軸,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初職社經地位的影響。研究發現教育程度仍是職業社經地位取得的關鍵機制。在教育擴張後,大學學歷的優勢...
王慧,厦门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女性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叶文振,福建江夏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人口学、女性社会学。【中文摘要】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同属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但政治体系和教育思...
臺灣高等教育擴張究竟促進了階級流動,還是造成階級複製的惡化,或者改變了階級複製的機制?本研究運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與新韋伯派的階級分類法,檢視高等教育擴張對學生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結果顯示,高教擴張...
[[abstract]]教育部有鑒於我國高等教育量已達飽和,為避免資源稀釋,並去蕪存菁,提高品質,乃於2005年提出「進退場機制」,對大學校院未來生存與發展產生很大的衝擊與影響。本文之所以以「退場機制...
[[abstract]]2006年時,清華大學開始試辦繁星計畫,主要是為了縮減城鄉差距;教育部為了要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乃於2007年承接而擴大辦理。繁星計畫的目標在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體現教育機...
臺灣近年積極透過政策,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努力協助大學生和職場的順利接軌。本研究依據公共政策設計理論,探究政府處理大學畢業生就業議題之政策機制與問題。研究者首先依據文獻,建構用以分析教育政策設計的理...
本文討論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並初步評估未來的趨勢。首先,我們使用了1990年「台閩地區戶口普查」的資料,觀察1935-65年出生世代的教育成就,結果顯示外省籍男性在各世代都有...
本研究係於高等教育大幅擴充的結構脈絡下,探討臺灣大學畢業生之畢業流向,並從「家庭背景與個人進入大學之關聯」、「各類大學畢業生對畢業出路之影響」兩個面向,以「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量化資料,進行深入分析...
[[abstract]]一向由各國政府規劃與主導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中期以後,面對兩股潮流的挑戰:其一,在全球化潮流下,高等教育是否應以市場化來因應。其二,對高等教育本質的反省,如何兼顧菁英教育及普...
[[abstract]]高等教育公平為我國高等教育擴張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提升高等教育之公平性,本研究旨在參酌歐美先進國家經驗,建置一套適用於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指標系統,以供未來教育主管部門決策...
[[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就學機會之性別差異,透過相關文獻之探討,以了解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男女的就學機會是否已達到平等。故本研究採用差異係數(D)與性別平等指數(GPI)做為...
計畫編號:NSC94-2413-H032-004 研究期間:200508~200607 研究經費:499,000[[abstract]]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大學的形貌與本質都開始改變,大學以追尋真理為...
[[abstract]]本論文以未來學的角度,預測普及高等教育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以及個人在如此環境中將經歷的生涯未來。宏觀資料蒐集自官方數據,以結構分析技術處理;微觀預測則修改德爾菲普查法後,搭配情節...
[[abstract]]本研究係探究幼保系男大一新生的生涯困境與因應策略,以提升男生選擇就讀非傳統性別科系之生涯適應。本研究採質性焦點團體訪談,受訪對象為中部一所科技大學幼保系101學年度入學的7名男...
[[abstract]]本文運用「七十二年與七十三年專上畢業生調查」與「七十三年與七十四年專 上畢業生調查」資料,分析臺灣各大學院校初出校門的畢業生,在薪資決定、就業與進修 抉擇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我們...
本文以高等教育水平面向的兩個分殊化機制⎯⎯大學公私屬性和主修領域的性別分化為主軸,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初職社經地位的影響。研究發現教育程度仍是職業社經地位取得的關鍵機制。在教育擴張後,大學學歷的優勢...
王慧,厦门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女性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叶文振,福建江夏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人口学、女性社会学。【中文摘要】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同属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但政治体系和教育思...
臺灣高等教育擴張究竟促進了階級流動,還是造成階級複製的惡化,或者改變了階級複製的機制?本研究運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與新韋伯派的階級分類法,檢視高等教育擴張對學生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結果顯示,高教擴張...
[[abstract]]教育部有鑒於我國高等教育量已達飽和,為避免資源稀釋,並去蕪存菁,提高品質,乃於2005年提出「進退場機制」,對大學校院未來生存與發展產生很大的衝擊與影響。本文之所以以「退場機制...
[[abstract]]2006年時,清華大學開始試辦繁星計畫,主要是為了縮減城鄉差距;教育部為了要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乃於2007年承接而擴大辦理。繁星計畫的目標在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體現教育機...
臺灣近年積極透過政策,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努力協助大學生和職場的順利接軌。本研究依據公共政策設計理論,探究政府處理大學畢業生就業議題之政策機制與問題。研究者首先依據文獻,建構用以分析教育政策設計的理...
本文討論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並初步評估未來的趨勢。首先,我們使用了1990年「台閩地區戶口普查」的資料,觀察1935-65年出生世代的教育成就,結果顯示外省籍男性在各世代都有...
本研究係於高等教育大幅擴充的結構脈絡下,探討臺灣大學畢業生之畢業流向,並從「家庭背景與個人進入大學之關聯」、「各類大學畢業生對畢業出路之影響」兩個面向,以「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量化資料,進行深入分析...
[[abstract]]一向由各國政府規劃與主導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中期以後,面對兩股潮流的挑戰:其一,在全球化潮流下,高等教育是否應以市場化來因應。其二,對高等教育本質的反省,如何兼顧菁英教育及普...
[[abstract]]高等教育公平為我國高等教育擴張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提升高等教育之公平性,本研究旨在參酌歐美先進國家經驗,建置一套適用於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指標系統,以供未來教育主管部門決策...
[[abstract]]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就學機會之性別差異,透過相關文獻之探討,以了解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男女的就學機會是否已達到平等。故本研究採用差異係數(D)與性別平等指數(GPI)做為...
計畫編號:NSC94-2413-H032-004 研究期間:200508~200607 研究經費:499,000[[abstract]]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大學的形貌與本質都開始改變,大學以追尋真理為...
[[abstract]]本論文以未來學的角度,預測普及高等教育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以及個人在如此環境中將經歷的生涯未來。宏觀資料蒐集自官方數據,以結構分析技術處理;微觀預測則修改德爾菲普查法後,搭配情節...
[[abstract]]本研究係探究幼保系男大一新生的生涯困境與因應策略,以提升男生選擇就讀非傳統性別科系之生涯適應。本研究採質性焦點團體訪談,受訪對象為中部一所科技大學幼保系101學年度入學的7名男...
[[abstract]]本文運用「七十二年與七十三年專上畢業生調查」與「七十三年與七十四年專 上畢業生調查」資料,分析臺灣各大學院校初出校門的畢業生,在薪資決定、就業與進修 抉擇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