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abstract]]水文設計上常利用降雨強度延時頻率曲線(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簡稱IDF曲線)推求設計雨量,然而IDF僅代表單一測站的降雨特性,並不能夠充分的表現出區域空間實際之分佈情況,導致在實際應用上存在是否設計過量之疑慮。因此,希望藉由面積遞減因子(areal reduction factor, ARF),將單站設計之點降雨量轉換成代表區域之面降雨量,以符合實際之區域雨量設計。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引入降雨空間特性函數(spatial relation function)等理論架構,建立區域之不同降雨強度、延時、頻率與面積大小之遞減關係,並配合IDF之應用,求得區域雨量。研究中,以淡水河流域為研究區域,選取流域內35個雨量站,1973年~2005年,共145場颱風之時雨量資料為分析對象,分別針對1、2、3、6、12、24、48小時等七種延時進行分析。研究中,先以某個雨量站當成點降雨中心,並逐次納入鄰近雨量站,即可分別得到不同距離下、同時間之雨量比值關係,依序置換不同雨量站為中心進行相同之分析,並利用威伯(Weibull)點繪法,進一步推求重現期距,即可建立研究區域之不同重現期距、不同延時與面積遞減關係之ARF曲線。 由研究結果可知,本研究所採用之降雨空間特性函數,可真實呈現出區域性之暴雨空間特性與面積遞減關係,而不同重現期距之暴雨所呈現出之遞減關係特性亦不相同。研究中,並提出以IDF套配ARF之設計降雨方法及建議,希冀可提供水文設計實務上之參考與應用。[[abstract]]In hydrological design,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to estimate regional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