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陸上污染源所產生的污染物透過管線或河川被過量排放到海洋環境,尤其高生物累積特性之污染物會蓄積在我們所食用的海鮮中,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因此海洋污染問題應被高度重視及採取預防管理措施。我國對於預防海洋污染之規範,針對放流水排放無法實質防治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應透過海洋健康風險評估方法之建立,量化人體健康衝擊並採取預防管理措施,以達到污染防治的目的。 本研究所建構的海洋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包含八個階段,分別為污染源特徵描述、設定海域暴露情境、海洋模式模擬、估算海洋環境介質濃度、暴露量化、海洋風險值估算、不確定性分析、海洋風險管理,細分成12個步驟,並於每個步驟設計評估表單。架構中整合評估範疇內所有的海洋環境介質及受體之風險,並著重污染物之生物累積特性,量化不同暴露受體的健康衝擊影響。 本案例挑選為開發中之場址進行分析,其場址位於高雄港,放流水中共計13項,主要為重金屬類污染物,其排放濃度介於5至400 ng/L;經評估後所量化的風險值為致癌風險10-13至10-8範圍及非致癌風險10-9至10-3範圍,皆低於可接受的風險值。進行海洋健康風險評估過程中,比較稀釋因子及MIKE 21模式(水理及水質)模擬兩種方法,稀釋因子低於模式模擬約10倍,其估算風險亦會較低。估算污染物於環境介質中的濃度為蝦貝及魚體中的濃度較高,可反應污染物具有生物累積特性;而蝦貝類體內濃度比魚類中高,原因與蝦貝類較易蓄積重金屬類污染物有關。暴露受體則以職業漁夫和水產養殖用戶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與較高的暴露頻率及時間有關。 經由不確定性分析,95%風險值亦低於可接受的風險值,而不確定性因子中,水體濃度、一般民眾之食用量(IU)、職業漁夫及養殖用戶之食用量(IU)及皮膚接觸頻率(EF)皆為主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