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都市人口密度逐年增加,迫使都市快速開發,導致都市地表不透水率大幅提升,造成地表逕流大量增加,因此都市地區發生洪災的機率及程度也隨之加劇,舉凡梅姬颱風、凡那比颱風、0612豪雨…等皆為近年發生嚴重洪災之降雨事件。然而,在高密度開發的都市中,要藉由增建或加大雨水下水道管線來改善內水氾濫問題的效果有限, 因此,近年來經濟部水利署與內政部營建署積極參考國外之經驗,希望可以藉由於美國推廣十幾年的低衝擊開發(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術,來減少都市受洪水威脅之機率。LID技術主要是透過源頭管理,並利用分散式、並聯、小規模的透水、保水設施來增加雨水入滲潛勢及基地保水能力,期望能維持或回復基地開發前的水文狀況。而常見的LID設施包括了雨水花園、植生草溝、綠屋頂、透水性鋪面…等。 本研究以新北市中永和區為例,透過SWMM模式建立該區域的排水系統模型,並設定數種治水策略分別對颱風雨、暴雨、設計降雨進行模擬,策略包括了LID設施策略、滯洪池策略、雨水下水道策略與綜合策略,本研究以模擬結果之地表逕流與超量溢流來評估策略的效果,並對各種策略進行成本估算,最後比較各策略的成本效益,以作為最佳管理措施之參考依據。 研究結果顯示,在相同建造成本之下,最佳管理措施應採滯洪池及雨水下水道為主,採透水性鋪面與生態滯留池為輔,在相互搭配之下,其效果不但優於傳統採建置大量雨水下水道的方式,還具有景觀、生態、綠美化、減緩熱島效應…等附加價值。Due to the raising population and extreme rainfall, urban flood becomes a severer problem. In Taiwan, the rapid increase of ...
近年來氣候變遷之影響,急遽性暴雨以及百年重現期距之降雨事件,發生頻率逐漸增加,為防範下游處低平區域免於淹水,水利規劃單位常於下游處建造抽水站以利內水順利排出,故本研究以平地水筒模式加入抽水站及閘門等機...
臺灣地處西太平洋亞熱帶地區,每年平均受到3.6次颱風侵襲,颱風災害損失平均每年約為新臺幣170億元,其中颱風豪雨造成河岸地區與低窪地區的洪水及淹水災害損失最為嚴重,颱風過境期間河川洪水位受到暴雨影響水...
近年來水資源的需求日益提高,但受制於台灣自然條件因素之影響,水源供給量相對有限;雖然透過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營運能改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對於河川水域環境卻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加上水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均以人...
近年來經濟發展快速,都市人口聚集,尤以台北地區為都市化程度之最。市區內人口密集,建築物林立,滲透面積大幅下降,導致地表逕流增加。僅以都市雨水下水道系統、河道疏濬、興築堤防等工程方法已難以因應,往往因為...
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用水最主要的來源就是雨水,扣除蒸發、逕流排放至海與地表,滲到地下後,實際可供運用的水量不多。且隨著都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改變,缺水情形逐年增加,尤其工業用水量更為嚴重,...
台灣為擁有特殊地理環境的島嶼,全年降雨量豐沛,惟大多集中於 夏秋兩季,常造成旱季乾旱缺水,雨季卻氾濫成災之現象。因應社會變 遷與經濟快速發展,為免因海水漲潮、豪大雨或颱風期間造成河川水位 上升,進而釀...
臺灣地區絕大多數河川集水區之地勢陡峻、地質脆弱、地震與颱風頻繁,每逢颱風豪雨來臨時,就容易發生山崩,甚至引發土石災害,對於崩塌地特性探討與整治規劃工作,實刻不容緩。本研究以高屏溪上游之支流荖濃溪集水區...
臺灣山坡地約占全島總面積之73%,蘊含重要之自然資源。政府為推廣土地合理利用及水土資源保育,自民國50年起,開始推動水土保持及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查定業務,並於民國65年頒布「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
台灣73 %是山區,人口密度大,由於地質複雜、地形陡峭、降雨集中,又多颱風及地震,因此坡地的自然環境極具敏感性,加上近年來不當開發的後果,坡地災害日漸增多,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探討導致坡地災害的原因及相...
2009年莫拉克颱風之極端降雨事件,造成台灣南部山區發生大規模崩塌事件,尤其是旗山溪集水區之小林村更造成491人死亡,因此如何劃定集水區之大規模崩塌潛在區位,為災害預防之重要議題。過去研究常以崩塌風險...
由於極端氣候日益,台灣地區降雨發生頻繁,造成許多崩塌以及土石流事件,而土石流沖入河道阻塞形成堰塞壩,堰塞湖水流溢頂破壞造成堰塞壩潰決對下游產生第二次災害,並且也會威脅下游居民及生命財產。 為探討不同...
民國九十五年台北市環保局委託臺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針對北投地區關渡平原842公頃農地進行土壤砷含量調查。調查發現關渡平原表、裡土砷濃度大於土壤管制標準值(60 mg kg-1)的面積有128公頃,並集...
摘要 臺灣許多橋樑因洪水沖刷而導致損毀、斷橋,造成嚴重的災害及重大的損失,例如2008年辛樂克颱風侵台,大甲溪河水暴漲,后豐大橋橋墩受到洪水沖刷導致橋墩傾斜,造成人員傷亡。為了避免此情況發生,本研究期...
污水處理廠是城市水管理的重要基礎,過去多著重於處理效率、操作維護便利及周遭環境影響,相對於能源使用、藥品投入以及廢棄物的產生等其它亦可能會造成環境衝擊之面向較少分析。本研究以金門地區金城污水處理廠...
臺灣平均年降雨量雖然達2510公釐,但是因為不均勻的降雨時間與空間,降雨被利用的比率僅為15%,加上臺灣人口密度高,平均每人每年能分配到的降雨量僅約4500立方公尺,使得我國成為世界排名第十八的缺水國...
近年來氣候變遷之影響,急遽性暴雨以及百年重現期距之降雨事件,發生頻率逐漸增加,為防範下游處低平區域免於淹水,水利規劃單位常於下游處建造抽水站以利內水順利排出,故本研究以平地水筒模式加入抽水站及閘門等機...
臺灣地處西太平洋亞熱帶地區,每年平均受到3.6次颱風侵襲,颱風災害損失平均每年約為新臺幣170億元,其中颱風豪雨造成河岸地區與低窪地區的洪水及淹水災害損失最為嚴重,颱風過境期間河川洪水位受到暴雨影響水...
近年來水資源的需求日益提高,但受制於台灣自然條件因素之影響,水源供給量相對有限;雖然透過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營運能改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對於河川水域環境卻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加上水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均以人...
近年來經濟發展快速,都市人口聚集,尤以台北地區為都市化程度之最。市區內人口密集,建築物林立,滲透面積大幅下降,導致地表逕流增加。僅以都市雨水下水道系統、河道疏濬、興築堤防等工程方法已難以因應,往往因為...
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用水最主要的來源就是雨水,扣除蒸發、逕流排放至海與地表,滲到地下後,實際可供運用的水量不多。且隨著都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改變,缺水情形逐年增加,尤其工業用水量更為嚴重,...
台灣為擁有特殊地理環境的島嶼,全年降雨量豐沛,惟大多集中於 夏秋兩季,常造成旱季乾旱缺水,雨季卻氾濫成災之現象。因應社會變 遷與經濟快速發展,為免因海水漲潮、豪大雨或颱風期間造成河川水位 上升,進而釀...
臺灣地區絕大多數河川集水區之地勢陡峻、地質脆弱、地震與颱風頻繁,每逢颱風豪雨來臨時,就容易發生山崩,甚至引發土石災害,對於崩塌地特性探討與整治規劃工作,實刻不容緩。本研究以高屏溪上游之支流荖濃溪集水區...
臺灣山坡地約占全島總面積之73%,蘊含重要之自然資源。政府為推廣土地合理利用及水土資源保育,自民國50年起,開始推動水土保持及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查定業務,並於民國65年頒布「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
台灣73 %是山區,人口密度大,由於地質複雜、地形陡峭、降雨集中,又多颱風及地震,因此坡地的自然環境極具敏感性,加上近年來不當開發的後果,坡地災害日漸增多,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探討導致坡地災害的原因及相...
2009年莫拉克颱風之極端降雨事件,造成台灣南部山區發生大規模崩塌事件,尤其是旗山溪集水區之小林村更造成491人死亡,因此如何劃定集水區之大規模崩塌潛在區位,為災害預防之重要議題。過去研究常以崩塌風險...
由於極端氣候日益,台灣地區降雨發生頻繁,造成許多崩塌以及土石流事件,而土石流沖入河道阻塞形成堰塞壩,堰塞湖水流溢頂破壞造成堰塞壩潰決對下游產生第二次災害,並且也會威脅下游居民及生命財產。 為探討不同...
民國九十五年台北市環保局委託臺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針對北投地區關渡平原842公頃農地進行土壤砷含量調查。調查發現關渡平原表、裡土砷濃度大於土壤管制標準值(60 mg kg-1)的面積有128公頃,並集...
摘要 臺灣許多橋樑因洪水沖刷而導致損毀、斷橋,造成嚴重的災害及重大的損失,例如2008年辛樂克颱風侵台,大甲溪河水暴漲,后豐大橋橋墩受到洪水沖刷導致橋墩傾斜,造成人員傷亡。為了避免此情況發生,本研究期...
污水處理廠是城市水管理的重要基礎,過去多著重於處理效率、操作維護便利及周遭環境影響,相對於能源使用、藥品投入以及廢棄物的產生等其它亦可能會造成環境衝擊之面向較少分析。本研究以金門地區金城污水處理廠...
臺灣平均年降雨量雖然達2510公釐,但是因為不均勻的降雨時間與空間,降雨被利用的比率僅為15%,加上臺灣人口密度高,平均每人每年能分配到的降雨量僅約4500立方公尺,使得我國成為世界排名第十八的缺水國...
近年來氣候變遷之影響,急遽性暴雨以及百年重現期距之降雨事件,發生頻率逐漸增加,為防範下游處低平區域免於淹水,水利規劃單位常於下游處建造抽水站以利內水順利排出,故本研究以平地水筒模式加入抽水站及閘門等機...
臺灣地處西太平洋亞熱帶地區,每年平均受到3.6次颱風侵襲,颱風災害損失平均每年約為新臺幣170億元,其中颱風豪雨造成河岸地區與低窪地區的洪水及淹水災害損失最為嚴重,颱風過境期間河川洪水位受到暴雨影響水...
近年來水資源的需求日益提高,但受制於台灣自然條件因素之影響,水源供給量相對有限;雖然透過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營運能改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對於河川水域環境卻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加上水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均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