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眾多音樂祭當中,1995年開辦至今的野台開唱,十四年來,承載著許多樂迷的音樂記憶和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軌跡。2009年,主辦單位卻宣布了停辦的消息,讓曾參與的樂迷不勝唏噓。而停辦的舉動,似乎也透露出,舉辦音樂祭必須面對各個時空背景下的難題,而非一如其名的烏托邦式想像。 野台這個音樂場景是從「北區大專搖滾聯盟」的成立而開始,由輔大學生許恆維發起,串聯各大專院校熱門音樂社,在台大校門廣場舉辦台灣樂團免費演唱會。1998年許恆維入伍後,這個一年一度的樂團演出便由林昶佐〈Freddy〉接手,於1999年改名為「台灣音樂革命軍」,並藉由網路連結全台各地音樂社群。2000年,改名為「全國搖滾聯盟」〈TRA,Taiwan Rock Alliance〉。野台歷經地點的流連-台大校門、北美館廣場、大安森林公園、市政府,最後站穩兒童樂園,一步步往嘉年華盛會的規模邁進。 如同官網所言,「你可能嚮往過它,享受過它,也可能討厭過它……。背載著成千上萬曾經在它身上瘋狂吶喊的靈魂和記憶……。」這個夏日舞台是後期樂迷的一種集體記憶,而對於把過往草創時期美好掛在嘴邊的樂迷來說,他們當年的音樂祭記憶似乎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模樣。從九O年代至今,野台唱出了這一代年輕人的聲音。 對各個世代的樂迷來說,這些都是曾經伴隨他們青春的集體記憶,無論是早年在大安森林公園簡陋卻充滿熱血理想的野台,抑或近年遊樂園中的多舞台設計,宛若嘉年華的盛會,都是不同時代觀眾心中的時代印記。 走過1995到2008年的野台開唱,見證了千禧年前後的樂團之聲以及樂迷的青春時光,它不僅是台灣樂團的搖籃、樂迷的共感情緒,更框出了野台世代的音樂圖像。此報導試圖透過參與樂迷的訪談,以理解這個十四年舞台的流轉樣貌,在野台開唱與樂迷投入的對照中,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