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肝臟疾病對於台灣境內及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民都構成莫大的生命威脅,無論是酒精、藥物、病毒引起的肝炎或是肝癌等等都會造成肝臟受損,當肝臟功能喪失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肝衰竭。在臨床上相對來說較有效的肝衰竭治療方法為肝臟移植,例如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的患者若無法及時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致死率可能高達百分之八十;然而肝臟來源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因此近幾十年來便開始發展肝臟組織工程希望能提供更多替代方式,其中包括了肝細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組織工程移植物(tissue-engineered grafts)和人工肝輔助裝置(liver assist devices, LADs)。肝臟組織工程自發展以來遇到最大的難題之一是肝細胞在體外無法長時間維持其活性且會快速的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近來的研究指出選擇適當的支架、加入特定生長因子和以非肝細胞株共同培養之方式可望改善此問題。 本實驗利用氣體發泡(gas foaming)法結合雙重乳化(double emulsion)法製備出具開放性孔洞之聚乳酸-甘醇酸微球體當作支架,微球體平均大小約為430μm,球體表面孔洞則集中在10-20μm。與一般使用實心微球體作為培養支架相比,肝細胞培養於具開放性孔洞的微球體可提高其細胞承載量,且能夠促進養份、氧氣和代謝物的交換。此外其具備可注射性的優點,解決了一般具孔洞性支架必須以開放性手術方式植入生物體內的問題。為了延長肝細胞在體外的功能性表現,實驗中利用纖維母細胞、間葉系幹細胞和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分別與肝細胞進行共同培養,並以肝細胞產生的白蛋白及尿素濃度來評估其功能性;結果顯示非肝細胞株可能藉由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