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於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園藝分場戶外進行,處理始於2007年10月8日,結束於2008年1月3日,水分試驗期間調查測量植株地上部葉片與根系之生長,探討秋季土壤水分變化對臺灣亞熱帶低海拔地區低需冷性梨樹地上部與根系生長之影響。本試驗以2年生,嫁接於鳥梨 (Pyrus lindleyi Rehder) 實生苗之蜜雪梨 (Pyrus pyrifolia Nakai cv. ‘Tainung No.2’) 裸根苗為試驗材料,分別進行5種灌溉處理,處理一為控制組 (CK),該處理之土壤體積含水量 (θv) 維持於30%-45%。處理二 (D) 之植株於灌溉後停止供水至θv < 20%再給水至 θv = 45%。處理三 (D+3F) 之植株於灌溉後停止供水至 θv < 20%時行淹水處理3日。處理四 (LD+3F) 之植株於灌溉後停止供水至θv = 25-30%時行淹水處理3日。處理五 (D+5F) 之植株於灌溉後停止供水至θv < 20%時行淹水處理5日。試驗結果如下,比較水分試驗期間各受試植株地上部葉片之生長可知,乾旱 (D) 與土壤水分劇烈變化 (D + 3F, D + 5F) 促進植株成熟葉提早脫落。而由水分試驗期間梨樹根系之生長可知,水分試驗前期各受試植株具2至3次之生長高峰,於冬季水分試驗後期根系生長量降低,1月後新生根大量死亡,各受試植株僅保留少數白色與黃色根越冬。比較水分試驗前期梨樹根系生長模式可知,劇烈土壤水分變化降低新生根存活率;CK、D、D + 3F、LD + 3F與D + 5F處理於水分試驗前期之新生根總存活率分別為89.26±1.21%、82.95±2.43%、74.14±6.14%、92.28±2.10%與68.08±4.30%,各處...
本試驗研究係在位於臺中市霧峰區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場進行,以三種瓜類作物(西瓜-‘新蘭’、’甜美人’,胡瓜-‘夏之輝’)為試驗材料,分別於日出前2 h 及日落後2 h 光照處理苗株4 h 以...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的日益惡化,如何減緩溫室氣體效應的負面危害,成了現今最重要的環境議題。其中,對農地或是劣化土地的造林,是減緩溫室氣體效應危害有效且經濟可行的方法之一。台灣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平地景...
兩種以上的鳥類一起移動及覓食的現象即稱為混種鳥群。混群的形成可能與增加覓食效率及降低被天敵捕食的風險有關。本研究調查台灣中部合歡山及塔塔加兩處高海拔地區混群的組成結構,並進一步探討環境因子對混群的影響...
本試驗為究明石門水庫灌溉區內,經由紅壤茶園改作之新開田低產原因,並冀求得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之肥培改善措施。於民國59年及60年辦理田問試驗,以探討肥料效應,土壤及無機養分吸收特性。玆將所得結果橋要如下:...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乾季時影響野溪魚類之棲地環境變數,藉以評估乾季溪流之「生態承載指標(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CCI)」。為了得到台灣普遍與實際的現場...
氣象變因對稻作產量之影響,可針對產量性狀之分析獲得全貌,而透過對不同地區選育稻種產量性狀之剖析,則可歸納出氣象環境之區域性差別效應。本研究於2010-2012年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場(臺中市...
森林生態系是陸域生物圈主要的碳庫,而森林碳儲藏量與流動則是瞭解碳收支的關鍵。此論文利用遙測影像評估熱帶與亞熱帶生物量與枯落物之動態,也利用動態全球植被模式模擬颱風干擾所產生的落葉,以及颱風強度與頻率的...
近年來,氣候變遷議題逐漸引起大眾關注,而碳循環更受到生態研究者的注目。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熱帶森林生物量佔全球陸域初級生產力的30–50 %,並蘊藏約40 %的碳量,故熱帶森林為碳循...
為尋求提高紅壤生產力進一步改進之可能方法,以採自桃園縣楊梅鎮之低產紅壤及另一採自桃園縣新屋鄉之產量較高的紅壤母質沖積土與一採自屏東縣內埔鄉之酸性粕板岩沖積土(對照用)共三種酸性土壤在溫室盆栽水稻。處理...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统计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以干旱区典型的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绿洲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世界上温带荒漠生物多样性的精华和最为丰富的典型区域。历史上这里就是北疆羊和部分马匹重要的冬牧场,冬季放牧由于有稳定积雪和冻土存在,给予沙漠地表以极好的保...
作物栽培過程中,經常面臨缺水的逆境;如何減少農業用水以充分利用水資源,是現今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當花壇植物種植於較小的盆器中時,對水分逆境較為敏感。由於以保水劑種植作物可降低灌溉用水量、增加苗木移植成...
聖誕紅在全世界或在台灣皆為重要的盆花作物,台灣主要供應內銷市場,花農於每年6~8月以扦插繁殖,至9月中旬苞片開始轉紅,於聖誕節前出售;市場以3吋與5吋盆的規格為主,年產約130萬盆。聖誕紅的細菌性葉斑...
生物炭為生質在高溫裂解所得之副產物,在此條件下將物質縮合,可視為儲存碳的一種方式,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散逸到空氣中。將其施加於土壤中,可為土壤改良劑,研究已證實可因此而增加土壤通氣性、減少溫室氣體散逸、改...
本試驗利用臺中65號和臺中在來1號等兩水稻品種,採3種肥料施法及3種栽植密度,以裂區設計進行探究水稻葉齡指數與幼穗發育及分蘖間的關係,供稻作栽培上施用穗肥參考。玆將試驗結果摘要如下: 1. 水稻之幼穗...
本試驗研究係在位於臺中市霧峰區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場進行,以三種瓜類作物(西瓜-‘新蘭’、’甜美人’,胡瓜-‘夏之輝’)為試驗材料,分別於日出前2 h 及日落後2 h 光照處理苗株4 h 以...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的日益惡化,如何減緩溫室氣體效應的負面危害,成了現今最重要的環境議題。其中,對農地或是劣化土地的造林,是減緩溫室氣體效應危害有效且經濟可行的方法之一。台灣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平地景...
兩種以上的鳥類一起移動及覓食的現象即稱為混種鳥群。混群的形成可能與增加覓食效率及降低被天敵捕食的風險有關。本研究調查台灣中部合歡山及塔塔加兩處高海拔地區混群的組成結構,並進一步探討環境因子對混群的影響...
本試驗為究明石門水庫灌溉區內,經由紅壤茶園改作之新開田低產原因,並冀求得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之肥培改善措施。於民國59年及60年辦理田問試驗,以探討肥料效應,土壤及無機養分吸收特性。玆將所得結果橋要如下:...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乾季時影響野溪魚類之棲地環境變數,藉以評估乾季溪流之「生態承載指標(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CCI)」。為了得到台灣普遍與實際的現場...
氣象變因對稻作產量之影響,可針對產量性狀之分析獲得全貌,而透過對不同地區選育稻種產量性狀之剖析,則可歸納出氣象環境之區域性差別效應。本研究於2010-2012年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場(臺中市...
森林生態系是陸域生物圈主要的碳庫,而森林碳儲藏量與流動則是瞭解碳收支的關鍵。此論文利用遙測影像評估熱帶與亞熱帶生物量與枯落物之動態,也利用動態全球植被模式模擬颱風干擾所產生的落葉,以及颱風強度與頻率的...
近年來,氣候變遷議題逐漸引起大眾關注,而碳循環更受到生態研究者的注目。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熱帶森林生物量佔全球陸域初級生產力的30–50 %,並蘊藏約40 %的碳量,故熱帶森林為碳循...
為尋求提高紅壤生產力進一步改進之可能方法,以採自桃園縣楊梅鎮之低產紅壤及另一採自桃園縣新屋鄉之產量較高的紅壤母質沖積土與一採自屏東縣內埔鄉之酸性粕板岩沖積土(對照用)共三種酸性土壤在溫室盆栽水稻。處理...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统计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以干旱区典型的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例,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绿洲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世界上温带荒漠生物多样性的精华和最为丰富的典型区域。历史上这里就是北疆羊和部分马匹重要的冬牧场,冬季放牧由于有稳定积雪和冻土存在,给予沙漠地表以极好的保...
作物栽培過程中,經常面臨缺水的逆境;如何減少農業用水以充分利用水資源,是現今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當花壇植物種植於較小的盆器中時,對水分逆境較為敏感。由於以保水劑種植作物可降低灌溉用水量、增加苗木移植成...
聖誕紅在全世界或在台灣皆為重要的盆花作物,台灣主要供應內銷市場,花農於每年6~8月以扦插繁殖,至9月中旬苞片開始轉紅,於聖誕節前出售;市場以3吋與5吋盆的規格為主,年產約130萬盆。聖誕紅的細菌性葉斑...
生物炭為生質在高溫裂解所得之副產物,在此條件下將物質縮合,可視為儲存碳的一種方式,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散逸到空氣中。將其施加於土壤中,可為土壤改良劑,研究已證實可因此而增加土壤通氣性、減少溫室氣體散逸、改...
本試驗利用臺中65號和臺中在來1號等兩水稻品種,採3種肥料施法及3種栽植密度,以裂區設計進行探究水稻葉齡指數與幼穗發育及分蘖間的關係,供稻作栽培上施用穗肥參考。玆將試驗結果摘要如下: 1. 水稻之幼穗...
本試驗研究係在位於臺中市霧峰區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場進行,以三種瓜類作物(西瓜-‘新蘭’、’甜美人’,胡瓜-‘夏之輝’)為試驗材料,分別於日出前2 h 及日落後2 h 光照處理苗株4 h 以...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的日益惡化,如何減緩溫室氣體效應的負面危害,成了現今最重要的環境議題。其中,對農地或是劣化土地的造林,是減緩溫室氣體效應危害有效且經濟可行的方法之一。台灣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平地景...
兩種以上的鳥類一起移動及覓食的現象即稱為混種鳥群。混群的形成可能與增加覓食效率及降低被天敵捕食的風險有關。本研究調查台灣中部合歡山及塔塔加兩處高海拔地區混群的組成結構,並進一步探討環境因子對混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