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組織胺用於臨床已逾一甲子,是兒童常用藥品之一。然而,由於上市早或臨床試驗倫理及執行考量等因素,多數抗組織胺缺乏理想之兒童臨床試驗評估,遑論抗組織胺於兒童之使用劑量、療效及安全性等實證資料。兒童處方因而常見off-label使用,其所潛藏之危險性不容小覷,值得探討。 究目的 解國內兒童之抗組織胺處方型態,並探討抗組織胺之使用與神經、精神及心臟方面之藥品不良反應相關性。 究方法 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2007年之百萬歸人檔,探討18歲以下兒童門診使用抗組織胺之處方型態,主要以人次表現,分別就病人、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分析抗組織胺之使用頻次、類別頻次、重複使用處方及劑型等藥品相關特性。此外,將2007年18歲以下兒童隨機簡單抽樣1/10進行回溯性抗組織胺使用安全性研究,排除2006年有事件相關疾病史之群體,另外排除2007年於分析心律不整事件有心臟病史群體,於動作不正常事件則另排除曾用抗癲藥品及就醫科別為神經或精神科之群體,利用time-dependent Cox’s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放入藥品、病人、醫療院所等相關變項進行存活分析,探討兒童使用抗組織胺與神經、精神(失眠、精神異常、動作不正常和癲癇)及心律不整等不良事件之相關性。 究結果 研究共納入205841位18歲以下兒童,其中達86.6%曾用過抗組織胺,最常被處方予抗組織胺的群體為2~12歲兒童(76.77%)。總處方張數為2165173張,其中1323084張處方(61.1%)含抗組織胺,口服固體劑型為主要使用劑型(83.4%),抗組織胺複方型態比例佔37.0%。第一代抗組織胺佔87.3%總使用人次,依抗組織胺使用人次排序前10名依次為chlorpheniramine、cypro...
背景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重要的健康問題。要能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必須了解其傳染途徑,但往往很難直接觀察到,所以數學模式的推估提供另一條了解的途徑。包含疫苗、免疫球蛋白的施打及在懷孕後期...
肺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病人85-90%。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雖然這些藥物的治療可使病人的存活期及生活品質改善,但並非所有病人對藥物都有療效。...
沙門氏菌透過毒性因子的作用,改變腸道上皮細胞骨架,而使細菌入侵細胞。當沙門氏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後,沙門氏菌啟動一連串毒性因子的表現,最終巨噬細胞失去殺菌的能力,沙門氏菌得以在其內存活並且增生而造成感染。...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因具傳播速度快、變異多、自然宿主廣的特徵,因此各國對流感的防治均十分重視。而疫苗被視為流感防治的重要利器,因此預防流感,最有效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我國自2009年開始提供4-6歲...
老化皮膚在生化上的表現包括膠原蛋白及彈力蛋白等胞外基質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ECM) 生成量減少,金屬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
研究背景 已知藥品引發的心臟瓣膜疾病之致病機轉可能與血清素(serotonin)濃度、受體(receptor)、運輸體(transporter)相關,如serotonin、fenfluramine及p...
唐氏症 (21號色體三染色體症),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也是最常被確認的先天性智能發育遲緩的原因,唐氏症的發生率在每1000個活產兒為1.2-1.7個,盛行率在每1000個活產兒及死嬰中為1.5個,因...
背景與目標 由於心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生率與高盛行率,又是重大死因,因此如何進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多年來是已開發國家公共衛生上的重要課題。心臟超音波檢查,具有非侵入性、無痛無害、可反覆檢查等許多優勢,是...
近年,次細胞金屬分配已被用以評估金屬對水域生物之毒性。現實中,環境金屬濃度由於隨地而異之水化學條件而趨向於擾動及脈衝型態。但在生態毒理領域中,甚少有利用次細胞分配研析水域生物暴露於脈衝金屬之研究。因此...
一、七種人類細胞色素P450 3A4受質抑制土震素代謝反應之研究 土震素為黴菌Aspergillus terreus 23-1產生的震顫性毒素。過去研究顯示土震素A (TRA)可經4β-C hydro...
[[abstract]]背景:台灣之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位居世界第一,發生率位居世界第三名;為有效降低末期腎臟病合併症的發生率,執行自我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及增加生活品質。目的: 第一階段研究計畫(...
研究背景及目的 巴金森氏症(巴病)為一重要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截至西元2010年為止,已有11個基因的突變是引起少數遺傳性巴病的致病因。其中,LRRK2 (Leucine-rich repat k...
腦中風為重大傷病,會導致死亡及神經功能受損,日常活動甚至是生活品質都會因為神經功能缺損而受到影響。礦物質營養素,鉀、鎂在腦中風以及其兩大危險因子,高血壓和糖尿病之致病機轉中均扮演重要角色。飲食當中攝取...
[背景]: 依口腔癌之自然病史可知於惡性轉化成臨床症狀期之前,有相當長期無臨床症狀之「口腔黏膜癌前病變」存在;因此可以經由提供更加有效之篩檢工具,及時偵測出來予以適當介入,進而達到降低口腔癌發生率之終...
[[abstract]]背景與目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皆在廣泛的探討如何降低兒童死亡率;兒童死亡率能凸顯國家的環境、社會、經濟及醫療服務品質好壞;文獻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與居住地所在地區之社經狀況對兒...
背景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重要的健康問題。要能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必須了解其傳染途徑,但往往很難直接觀察到,所以數學模式的推估提供另一條了解的途徑。包含疫苗、免疫球蛋白的施打及在懷孕後期...
肺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病人85-90%。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雖然這些藥物的治療可使病人的存活期及生活品質改善,但並非所有病人對藥物都有療效。...
沙門氏菌透過毒性因子的作用,改變腸道上皮細胞骨架,而使細菌入侵細胞。當沙門氏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後,沙門氏菌啟動一連串毒性因子的表現,最終巨噬細胞失去殺菌的能力,沙門氏菌得以在其內存活並且增生而造成感染。...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因具傳播速度快、變異多、自然宿主廣的特徵,因此各國對流感的防治均十分重視。而疫苗被視為流感防治的重要利器,因此預防流感,最有效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我國自2009年開始提供4-6歲...
老化皮膚在生化上的表現包括膠原蛋白及彈力蛋白等胞外基質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ECM) 生成量減少,金屬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
研究背景 已知藥品引發的心臟瓣膜疾病之致病機轉可能與血清素(serotonin)濃度、受體(receptor)、運輸體(transporter)相關,如serotonin、fenfluramine及p...
唐氏症 (21號色體三染色體症),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也是最常被確認的先天性智能發育遲緩的原因,唐氏症的發生率在每1000個活產兒為1.2-1.7個,盛行率在每1000個活產兒及死嬰中為1.5個,因...
背景與目標 由於心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生率與高盛行率,又是重大死因,因此如何進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多年來是已開發國家公共衛生上的重要課題。心臟超音波檢查,具有非侵入性、無痛無害、可反覆檢查等許多優勢,是...
近年,次細胞金屬分配已被用以評估金屬對水域生物之毒性。現實中,環境金屬濃度由於隨地而異之水化學條件而趨向於擾動及脈衝型態。但在生態毒理領域中,甚少有利用次細胞分配研析水域生物暴露於脈衝金屬之研究。因此...
一、七種人類細胞色素P450 3A4受質抑制土震素代謝反應之研究 土震素為黴菌Aspergillus terreus 23-1產生的震顫性毒素。過去研究顯示土震素A (TRA)可經4β-C hydro...
[[abstract]]背景:台灣之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位居世界第一,發生率位居世界第三名;為有效降低末期腎臟病合併症的發生率,執行自我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及增加生活品質。目的: 第一階段研究計畫(...
研究背景及目的 巴金森氏症(巴病)為一重要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截至西元2010年為止,已有11個基因的突變是引起少數遺傳性巴病的致病因。其中,LRRK2 (Leucine-rich repat k...
腦中風為重大傷病,會導致死亡及神經功能受損,日常活動甚至是生活品質都會因為神經功能缺損而受到影響。礦物質營養素,鉀、鎂在腦中風以及其兩大危險因子,高血壓和糖尿病之致病機轉中均扮演重要角色。飲食當中攝取...
[背景]: 依口腔癌之自然病史可知於惡性轉化成臨床症狀期之前,有相當長期無臨床症狀之「口腔黏膜癌前病變」存在;因此可以經由提供更加有效之篩檢工具,及時偵測出來予以適當介入,進而達到降低口腔癌發生率之終...
[[abstract]]背景與目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皆在廣泛的探討如何降低兒童死亡率;兒童死亡率能凸顯國家的環境、社會、經濟及醫療服務品質好壞;文獻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與居住地所在地區之社經狀況對兒...
背景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重要的健康問題。要能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必須了解其傳染途徑,但往往很難直接觀察到,所以數學模式的推估提供另一條了解的途徑。包含疫苗、免疫球蛋白的施打及在懷孕後期...
肺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病人85-90%。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雖然這些藥物的治療可使病人的存活期及生活品質改善,但並非所有病人對藥物都有療效。...
沙門氏菌透過毒性因子的作用,改變腸道上皮細胞骨架,而使細菌入侵細胞。當沙門氏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後,沙門氏菌啟動一連串毒性因子的表現,最終巨噬細胞失去殺菌的能力,沙門氏菌得以在其內存活並且增生而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