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B型肝炎病毒P蛋白的結構研究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為B型肝炎的致病原,而慢性帶原會增加肝細胞癌發生的機率。該病毒的DNA基因體含有四個開放讀碼區(open reading frame; ORF),分別為C、P、S以及X,其中P蛋白為聚合酶(Polymerase),在病毒的複製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目前常用的B型肝炎藥物多為抑制P蛋白的作用,然而隨著抗藥性的出現,亟待發展出新的抗B肝藥物。 P蛋白含有三個功能性區域(domain),分別為:terminal protein(TP)、reverse transcriptase(RT)以及RNase H(RH),其中在TP以及RT中間含有一段無功能且高度變異的spacer。當B型肝炎病毒進行複製時,TP domain必須先結合於pregenomic RNA(pgRNA)上一段有結構的RNA序列「稱為encapsidation signal ε」,才能進行反轉錄所需之引子的合成。而基因體的複製則由RT domain完成,其間包含了反轉錄(負股DNA合成)以及DNA複製(正股DNA合成)的過程。而在反轉錄的同時,RH domain會將與DNA雜合的pgRNA進行降解。 由於大量可溶的全長P蛋白不易獲得,因此我們嘗試將各個domain分開表達。將RH domain接上麥芽糖結合蛋白(maltose binding protein; MBP)後能在大腸桿菌表現系統中得到大量的可溶蛋白。但由於這些蛋白仍會形成水溶性的非特異性聚集(soluble aggregate),因此不適合進行養晶。在TP以及RT domain部分,根據對於鴨子B型肝炎病毒(DHBV)P蛋白的研究發現,將TP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