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84年開始(1)大規模施打B型肝炎疫苗至今已經超過20年,有效地阻斷了B肝肝炎的母子垂直傳染。10歲以下兒童B型肝炎的帶原率,已經從9.8%下降至1.3%(2)。6至9歲兒童的肝癌發生率,也由每100,000人0.52例降至0.13例(3)。然而,對於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力可以維持多久,目前沒有定論。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顯示,不論是第一代血漿製疫苗或是第二代基因重組疫苗, 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力可以維持10到15年以上(4-10)。西元2000年,歐洲的European consensus group on hepatitis B immunity發表一份報告,指出B型肝炎疫苗注射後15年內並不建議追加注射(11)。然而,也有些研究報告卻有不同的結論,它們認為,B型肝炎疫苗注射後10到15年,免疫力便逐漸下降,有失去保護力而發生感染的可能(12-14)。所以,這個問題仍存在相當大的爭議性。本系列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台灣自1984至1992年使用的第一代血漿製(plasma-derived)B型肝炎疫苗,與1992年以後使用的基因工程合成(recombinant)第二代B肝疫苗,是否可以維持15年以上的效果,了解是否有必要追加注射。第一部分的研究中(第二章),我們與衛生署合作追蹤檢驗78位母親皆為e抗原陽性的B肝帶原者的新生兒個案。這些新生兒在嬰兒時期都確定打過完整四劑的血漿製B肝疫苗,而且打完疫苗以後,都經過抽血確認已經產生具有保護力的B肝抗體。這些個案在七歲的時候也檢驗過一次B肝抗原抗體,確實沒有人的B肝表面抗原(HBsAg)是陽性。我們在這些個案15歲的時候進行這項研究,我們檢驗他們的B肝的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anti-HBs)、以及核心抗體(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