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針對台灣之扁蟹奴 (Sacculina plana) 在野外對白紋方蟹 (Grapsus albolineatus) 的寄生情形,以及在實驗室內的幼蟲發育及幼蟲選擇寄主偏好進行探討。扁蟹奴歸類於蔓足綱,對寄主白紋方蟹所造成的影響類似於其他蟹奴科種類對其寄主的影響。被寄生的白紋方蟹通常有多外體的現象,通常帶有一至三個外體的個體,最多則有七個外體,同一寄主身上的外體有處在不同發育狀態。白紋方蟹遭扁蟹奴寄生後的蛻殼成長率(10.5%)和未被寄生個體的蛻殼成長率(11.8%)沒有顯著差異。風吹沙測站寄生比率比香蕉灣測站高,但是香蕉灣測站處女外體的比率卻高於風吹沙測站,顯示寄生比率較低的地區,可能由於雄性幼蟲數少於高寄生比率地區,因此處女外體的比率會高於寄生比率較高的地區。根據幼蟲附著的位置及附著的偏好推斷,感染可能發生在白紋方蟹在潮池中蛻殼時。海浪強度可能是造成兩測站寄生比率不同的原因之一。 扁蟹奴幼蟲於25℃飼養環境下,無節幼蟲(nauplius)發育成腺介幼蟲(cyprids)需50-57小時,經歷四個齡期。無節幼蟲頭部前端具有一個無節幼蟲眼、兩側各有一未分節的角(frontal horns),尾部則具有尾叉(furcal rami),另有三對附肢分別為第一觸角(antennule)、第二觸角(antenna)及大顎(mandible)。無節幼蟲及腺介幼蟲階段,雄性體型皆大於雌性;無節幼蟲階段,雌雄之間除了體長差異之外,雌性腹部亦較雄性腹部細。除此之外,雄性第四齡幼蟲的第一剛毛形態也異於雌性幼蟲,且第一剛毛附近有數個小孔存在。第一附肢的形態會隨著齡期產生變化,其餘的兩對附肢除了大小之外,形態上則沒有改變。幼蟲雌雄比例會隨著季節改變,春夏兩季以雌性幼蟲為主,冬天則是雄性幼蟲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