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之目的在於開發以矽為主體的鋰離子二次電子負極材料。過去十年當中,與其他負極材料相比,矽因擁有絕佳的理論比電容(~3600 mAh/g)而受到重視。然而由於在充放電過程中伴隨著劇烈的體積膨脹收縮以及矽本身的低導電的特性,導致極板結構上的崩解,使得矽負極材料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受到阻礙。 以穩定極板結構的觀點為考量,藉由結合高能球磨與蝕刻的製程,成功地製備具有高孔隙度的NiSi-Si複合負極材料,藉由實驗證明,這種預留粒子內孔洞的方法確實能夠緩衝矽在充放電時所造成的體積變化,再者,經由臨場XRD實驗結果發現在充電的過程中有NiSi2的形成,對於極板體積的膨脹有補償的作用。 此外,本研究也嘗試以SEM與XPS的分析,去探討經過充放電於純矽以及矽碳負極材料上所形成的SEI膜的形態與組成 (以LiPF6 為鋰鹽,EC/EMC 為電解液)。結果顯示,於純矽極板上經過一圈的充放電之後就有明顯的表面沉積物,可能是矽表面的矽氧化物表面的親水性所造成電解液的分解,然而經過表面改質鍍碳的矽,能有效的阻絕矽氧化物與電解液的接觸,改變電解液分解的反應,降低氟化合物的生成。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new materials based on silicon for lithium-ion battery. In the last decade, silic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it has the highest specific capacity (~3600 mAh/g) for any of anode materials studied to...
由目前的研究文獻中,二維的次波長週期性抗反射結構已經被提出可以同時擁有寬頻而且可容忍大角度入射的抗反射效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要減少入射光接觸介面後的反射率。雖然目前此種技術主要還是被傳統的抗反射鍍膜支...
鐵氧體材料具有特殊的介電與磁特性且被廣範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高功率電源轉換器、磁讀寫及電磁吸收體等。鐵氧體材料的製程方式包含了固態法、共沉法、溶膠-凝膠法、水熱法,以及近幾年由Patil等人所發表之火...
在奈米世代,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技術不斷的縮小。為了降低功率損耗,IC之電源供應電壓(VDD)與輸入輸出緩衝電路(I/O buffers)電壓也越來越低。以0.13微米製程為例,VDD已降低至1.2V或2...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為開發以矽為主體的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材料。矽擁有絕佳的比電容量用(~3500 mAh/g),是目前極有可能取代石墨(372 mAh/g)成為新型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之一。但由於充放電時...
本篇論文之主要目的為開發以矽為基材的新型鋰離子負極材料,雖然矽擁有高於傳統石墨(372 mAh/g)的比電容量(~3000 mAh/g),但是由於充放電時伴隨劇烈的體積膨脹與固有的低導電性,導致循環壽...
在過去的十年中,鋰離子電池已在手機等電子零件的市場中成為主流。目前,商業上用的負極碳基底材料具有低工作電位、高可逆性以及低成本等優點,然而,碳基底負極材料的理論比電容量低(372 mAh/g)。在替代...
本論文著重在金氧矽發光二極體之製作與分析,特別是使用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作為氧化層的裝置。使用二氧化矽奈米粒子造成載子侷限,因而促進了發光效率。在金氧矽發光二極體中,放光-電流特性以及放光的頻率反應時間會...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利用水熱法(Hydrothermal process)的方式合成氧化銦(indium oxide, In2O3)陶瓷粉體,以及利用噴霚熱分解法(Spray pyrolysis)合成...
在本論文中,我們研究含奈米矽晶的富矽氮化矽薄膜的光電特性及材料分析。我們使用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通以矽甲烷與氮氣或氨氣成長富矽氮化矽薄膜,經退火後形成富含奈米矽晶的氮化矽層。我們得到氨氣是比氮氣更適合...
在有機光電元件中,有機半導體之電荷傳輸能力,即載子之遷移率(carrier mobility)是影響元件特性之重要因素,因此量測在有機層中電荷傳輸特性對於元件運作之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高載子遷移率...
鋰離子二次電池主要研發目標為使用時數長、電池性能佳、製造成本低等;近年來在高容量負極材料開發上, 許多研究均著重於石墨或碳材料表面之金屬修飾,進而提高負極材料之電容量及循環壽命。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藉...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質輕、可撓曲且在大面積下製作可以有較低的成本,近年來引起廣大的注意。在本論文中,我們使用PV2000做為倒置結構元件的主動層,比起P3HT/PCBM系統能提供較大的開路電壓。首先我們...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人造石墨的改質,作為鋰離子負極材料的應用,論文主要分成兩個主題進行:(1)利用工業廢棄物—燃油飛灰中的未燃碳,分別經由熱處理和酸處理對電化學性質的影響;(2)利用球形人造石墨與奈米...
本論文利用P型氧化鎳輔助研製兩個新穎發光元件。 我們利用P型氧化鎳與N型氧化鋅奈米線,研製以氧化鋅奈米線為基底的發光二極體。我們利用磁控濺鍍在充滿氧氣的環境下濺鍍P型氧化鎳薄膜,並在其上以水熱法製...
在過去的十年當中,由於矽相較於石墨而言,具有絕佳的比電容量(~3500 mAh/g),而受到重視。然而矽在充放電的過程當中,伴隨劇烈的體積膨脹收縮與本身所具有的低導電度特性,使得矽負極材料在商業化應用...
由目前的研究文獻中,二維的次波長週期性抗反射結構已經被提出可以同時擁有寬頻而且可容忍大角度入射的抗反射效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要減少入射光接觸介面後的反射率。雖然目前此種技術主要還是被傳統的抗反射鍍膜支...
鐵氧體材料具有特殊的介電與磁特性且被廣範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高功率電源轉換器、磁讀寫及電磁吸收體等。鐵氧體材料的製程方式包含了固態法、共沉法、溶膠-凝膠法、水熱法,以及近幾年由Patil等人所發表之火...
在奈米世代,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技術不斷的縮小。為了降低功率損耗,IC之電源供應電壓(VDD)與輸入輸出緩衝電路(I/O buffers)電壓也越來越低。以0.13微米製程為例,VDD已降低至1.2V或2...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為開發以矽為主體的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材料。矽擁有絕佳的比電容量用(~3500 mAh/g),是目前極有可能取代石墨(372 mAh/g)成為新型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之一。但由於充放電時...
本篇論文之主要目的為開發以矽為基材的新型鋰離子負極材料,雖然矽擁有高於傳統石墨(372 mAh/g)的比電容量(~3000 mAh/g),但是由於充放電時伴隨劇烈的體積膨脹與固有的低導電性,導致循環壽...
在過去的十年中,鋰離子電池已在手機等電子零件的市場中成為主流。目前,商業上用的負極碳基底材料具有低工作電位、高可逆性以及低成本等優點,然而,碳基底負極材料的理論比電容量低(372 mAh/g)。在替代...
本論文著重在金氧矽發光二極體之製作與分析,特別是使用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作為氧化層的裝置。使用二氧化矽奈米粒子造成載子侷限,因而促進了發光效率。在金氧矽發光二極體中,放光-電流特性以及放光的頻率反應時間會...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利用水熱法(Hydrothermal process)的方式合成氧化銦(indium oxide, In2O3)陶瓷粉體,以及利用噴霚熱分解法(Spray pyrolysis)合成...
在本論文中,我們研究含奈米矽晶的富矽氮化矽薄膜的光電特性及材料分析。我們使用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通以矽甲烷與氮氣或氨氣成長富矽氮化矽薄膜,經退火後形成富含奈米矽晶的氮化矽層。我們得到氨氣是比氮氣更適合...
在有機光電元件中,有機半導體之電荷傳輸能力,即載子之遷移率(carrier mobility)是影響元件特性之重要因素,因此量測在有機層中電荷傳輸特性對於元件運作之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高載子遷移率...
鋰離子二次電池主要研發目標為使用時數長、電池性能佳、製造成本低等;近年來在高容量負極材料開發上, 許多研究均著重於石墨或碳材料表面之金屬修飾,進而提高負極材料之電容量及循環壽命。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藉...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質輕、可撓曲且在大面積下製作可以有較低的成本,近年來引起廣大的注意。在本論文中,我們使用PV2000做為倒置結構元件的主動層,比起P3HT/PCBM系統能提供較大的開路電壓。首先我們...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人造石墨的改質,作為鋰離子負極材料的應用,論文主要分成兩個主題進行:(1)利用工業廢棄物—燃油飛灰中的未燃碳,分別經由熱處理和酸處理對電化學性質的影響;(2)利用球形人造石墨與奈米...
本論文利用P型氧化鎳輔助研製兩個新穎發光元件。 我們利用P型氧化鎳與N型氧化鋅奈米線,研製以氧化鋅奈米線為基底的發光二極體。我們利用磁控濺鍍在充滿氧氣的環境下濺鍍P型氧化鎳薄膜,並在其上以水熱法製...
在過去的十年當中,由於矽相較於石墨而言,具有絕佳的比電容量(~3500 mAh/g),而受到重視。然而矽在充放電的過程當中,伴隨劇烈的體積膨脹收縮與本身所具有的低導電度特性,使得矽負極材料在商業化應用...
由目前的研究文獻中,二維的次波長週期性抗反射結構已經被提出可以同時擁有寬頻而且可容忍大角度入射的抗反射效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要減少入射光接觸介面後的反射率。雖然目前此種技術主要還是被傳統的抗反射鍍膜支...
鐵氧體材料具有特殊的介電與磁特性且被廣範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高功率電源轉換器、磁讀寫及電磁吸收體等。鐵氧體材料的製程方式包含了固態法、共沉法、溶膠-凝膠法、水熱法,以及近幾年由Patil等人所發表之火...
在奈米世代,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技術不斷的縮小。為了降低功率損耗,IC之電源供應電壓(VDD)與輸入輸出緩衝電路(I/O buffers)電壓也越來越低。以0.13微米製程為例,VDD已降低至1.2V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