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身心障礙者行動輔具之研發與人員之培訓─子計畫一.轉位之動作分析與輪椅電動轉位系統之設計(1/3)

  • 林光華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2006
Publisher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Abstract

輪椅使用者,例如:脊髓損傷和中風病患,在日常生活上極大的障礙就是輪 椅轉位(transfer)。尤其病床與治療床的高度較高時,需要家屬一至三人協助轉 位,甚至要使用移位機,極不方便。美國學者Platts (1974) 對輪椅使用者進行問 卷調查,指出約58%的病患需使用輔具或他人協助站起來轉位,患者表示希望轉 位的目標物(沙發等)能與輪椅等高。所以,本研究三年計劃的目標是設計可調 升不同高度的「升降式輪椅」。第一年是先分析轉位的生物力學。 根據Allison (1996) 等人動作影像分析的研究,脊髓損傷的轉位方式分為兩 種,一種為側轉式(lateral transfer),即頭與臀部反方向,利用軀幹旋轉來轉位, 且有的會身體向前彎曲。採用這種轉位方式的多半是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 肌 力不足。另一種為平移式(translatory transfer),即頭與臀部同方向,利用抬臀(lift) 動作來轉位。多半是肱三頭肌肌力強者,採用此抬臀平移式轉位。如此不同轉位 方式,可能影響輪椅的穩定度。 本計劃第一年的目的為分析不同轉位方式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 的移動距離(displacement)、轉位所需時間(movement time)、及轉位的支持底面 積(base of support) 的大小,並探討臀部旋轉角度(rotational angle) 。本研究共 隨機篩選20 位正常人及7 位胸髓損傷患者(表一),比較側轉式(頭與臀部反 方向)及平移式(頭與臀部同方向)不同轉位方式在生物力學方面的改變。有關 動力學(kinetic analysis) 是採用AMTIÒ 測力板(force plate),有關運動學分析 (...

Extracted data

We use cookies to provide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