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土壤干燥化是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土壤干层形成和恢复对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植体系和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消耗和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玉米地土壤水分减少最多的月份大多出现在8月或9月,小麦地主要出现在5、6、7月3个月,苜蓿地主要出现在6月或8月;1985-1990年的6a间,玉米、小麦和苜蓿地生育期内0~2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裸地平均分别减少了32.52、60.27和86.47mm。旱作玉米地的土壤水分在平水年型可以得到完全恢复;旱作小麦地在丰水年型或者遇到强降雨的月份土壤水分在0~3m范围内可以得到恢复,但较难恢复到试验初期的土壤水分。旱作苜蓿地0~3m范围的土层在降雨较多的年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6~10m的土壤水分很难恢复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 、离石、安塞等地的草地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草地的减水减沙效益和水土保持有效盖度。结果表明,当降雨指标小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时,草地并不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减...
黄土高原地处西部内陆,缺水严重,平均水资源深90.6mm,而雨水资源却相当丰富,平均年降水量490mm,平均每1hm2雨水资源3000~6000m3,加之地形起伏,降水集中,使得收集利用雨水既必要又可...
选择了黄土高原安塞县境内的纸坊沟、县南沟、西沟、郭阳湾等不同流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60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受地形破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环境背景特征,认为黄土高原雨水环境差;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长期处在亏缺状态,高产农田、林草、坡地生产力受水分环境制约严重;径流水可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水土保持的生物、工...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
从流域产流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改变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流域蒸散发的变化等方面评价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流域水分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对...
现存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对有效干预和调控植被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吴旗,对不同恢复方式(封禁下的自然恢复、无管理下的自然恢复、人工造林、人工种草)下的植被样方进...
为了定量探讨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例,对坡面44个样地的土壤水分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定点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时间动态:对于农地、撂荒地、灌木林地、林地...
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存...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 ,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
“七五”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所建立的小流域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系统,通过系统内外能量强化投入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实现了泥沙流失量大幅度减少,粮食超常速增长和农...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 、离石、安塞等地的草地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草地的减水减沙效益和水土保持有效盖度。结果表明,当降雨指标小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时,草地并不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减...
黄土高原地处西部内陆,缺水严重,平均水资源深90.6mm,而雨水资源却相当丰富,平均年降水量490mm,平均每1hm2雨水资源3000~6000m3,加之地形起伏,降水集中,使得收集利用雨水既必要又可...
选择了黄土高原安塞县境内的纸坊沟、县南沟、西沟、郭阳湾等不同流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60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受地形破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环境背景特征,认为黄土高原雨水环境差;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长期处在亏缺状态,高产农田、林草、坡地生产力受水分环境制约严重;径流水可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水土保持的生物、工...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
从流域产流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改变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流域蒸散发的变化等方面评价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流域水分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对...
现存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对有效干预和调控植被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吴旗,对不同恢复方式(封禁下的自然恢复、无管理下的自然恢复、人工造林、人工种草)下的植被样方进...
为了定量探讨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例,对坡面44个样地的土壤水分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定点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时间动态:对于农地、撂荒地、灌木林地、林地...
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存...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 ,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
“七五”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所建立的小流域农业高效生态经济系统,通过系统内外能量强化投入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实现了泥沙流失量大幅度减少,粮食超常速增长和农...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在王东沟小流域的分布呈现塬面 >山坡地 >坡台地的趋势 ,这是由于养分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塬面 ,流失的养分在...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 、离石、安塞等地的草地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草地的减水减沙效益和水土保持有效盖度。结果表明,当降雨指标小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时,草地并不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减...
黄土高原地处西部内陆,缺水严重,平均水资源深90.6mm,而雨水资源却相当丰富,平均年降水量490mm,平均每1hm2雨水资源3000~6000m3,加之地形起伏,降水集中,使得收集利用雨水既必要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