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年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利用植物系数、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等指标,研究了黄土高原植被群落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早期森林群落→顶级群落)的耗水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实际蒸散量主要受降水控制,群落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是早期森林群落明显高于其它群落,草本群落明显高于灌木群落(P<0.05);植物系数是灌木群落>草本群落>乔木群落,而顶级群落大于早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是早期森林和顶级群落明显高于草本和灌木群落(P<0.05)。因此,进行植被建设不但要考虑植物系数还要考虑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的有效性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草地植被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低而不稳等现状,开展了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类型,不同处理的生物量形成、植物群落结构、建群种变化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
以黄土高原地区 3种典型植物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 )、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和酸枣〔ZiziphusjujubaMi...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2a、6a、9a、13a、16a、19a、25a、30a、40a的弃耕地土壤性质演变分析,初步总结出:①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弃耕9a的群落,每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其...
由一些概念,阐述了黄土高原植被发展的特点及其背景条件和依据。表明植被建设是植被发 展的前提,它其实和生态修复是一致的。植被建设具有多种环节,需要既突出植被的个性,又要强调 植被的整体性。在大面积的植被...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乔木和灌木植物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了两种代表性乔木(榆树和小叶杨)和两种代表性灌木(柠条和沙棘)的实际蒸散量和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含水量...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代表性的安塞县退耕地植被样方的调查资料,利用TWINSPAN对退耕地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优势种进行了确定,即退耕地植物群落主要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的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42个退耕地植被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
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吴旗县为例,通过对退耕或封禁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空间立地条件下,植被的演替变化规律不同:阳坡与峁顶的植被演替趋...
选择9个弃耕地,对群落内植物种类、盖度、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植被恢复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弃耕时间为2,6,9,13,16,19,25,30和40年的群...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
根据气候-植被特征,选取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种不同草地类型的封育和放牧草地进行群落特征研究,旨在分析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的群落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荒漠草原的盖度、平均高度、个体数和物种数均显著低...
通过野外综合考察,以20万年以来为时间尺度,在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和生物气候带内选择武功、洛川和安塞三个典型黄土剖面,以土壤微形态方法为主,结合理化、矿物和孢粉分析,依据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发生学特征、孢粉组...
植被覆盖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在一定的自然生态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亦决定了植被覆盖特征.为深入探讨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选择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河流域,对农地、林地和草地共3种主要土地...
分别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orenson指数(Cs)和Bray-Curtis指数(CN)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
探讨了黄土高原4种乡土牧草的种-面积曲线应遵从的基本条件,分别对7个经典模型进行拟合,从中确定以下4个模型作为研究方法,S=b+alnA、S=aln(bA+1)、S=aAb、S=aA/(1+bA),采...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草地植被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低而不稳等现状,开展了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类型,不同处理的生物量形成、植物群落结构、建群种变化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
以黄土高原地区 3种典型植物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 )、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和酸枣〔ZiziphusjujubaMi...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2a、6a、9a、13a、16a、19a、25a、30a、40a的弃耕地土壤性质演变分析,初步总结出:①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弃耕9a的群落,每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其...
由一些概念,阐述了黄土高原植被发展的特点及其背景条件和依据。表明植被建设是植被发 展的前提,它其实和生态修复是一致的。植被建设具有多种环节,需要既突出植被的个性,又要强调 植被的整体性。在大面积的植被...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乔木和灌木植物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了两种代表性乔木(榆树和小叶杨)和两种代表性灌木(柠条和沙棘)的实际蒸散量和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含水量...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代表性的安塞县退耕地植被样方的调查资料,利用TWINSPAN对退耕地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优势种进行了确定,即退耕地植物群落主要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的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42个退耕地植被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
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吴旗县为例,通过对退耕或封禁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空间立地条件下,植被的演替变化规律不同:阳坡与峁顶的植被演替趋...
选择9个弃耕地,对群落内植物种类、盖度、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植被恢复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弃耕时间为2,6,9,13,16,19,25,30和40年的群...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
根据气候-植被特征,选取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种不同草地类型的封育和放牧草地进行群落特征研究,旨在分析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的群落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荒漠草原的盖度、平均高度、个体数和物种数均显著低...
通过野外综合考察,以20万年以来为时间尺度,在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和生物气候带内选择武功、洛川和安塞三个典型黄土剖面,以土壤微形态方法为主,结合理化、矿物和孢粉分析,依据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发生学特征、孢粉组...
植被覆盖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在一定的自然生态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亦决定了植被覆盖特征.为深入探讨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选择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河流域,对农地、林地和草地共3种主要土地...
分别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orenson指数(Cs)和Bray-Curtis指数(CN)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
探讨了黄土高原4种乡土牧草的种-面积曲线应遵从的基本条件,分别对7个经典模型进行拟合,从中确定以下4个模型作为研究方法,S=b+alnA、S=aln(bA+1)、S=aAb、S=aA/(1+bA),采...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草地植被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低而不稳等现状,开展了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类型,不同处理的生物量形成、植物群落结构、建群种变化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
以黄土高原地区 3种典型植物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 )、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和酸枣〔ZiziphusjujubaMi...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2a、6a、9a、13a、16a、19a、25a、30a、40a的弃耕地土壤性质演变分析,初步总结出:①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弃耕9a的群落,每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