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剖面NO-3-N、NH+4-N、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的测定,论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对当地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在200 cm内土壤NO-3-N最大值都出现在200 cm处,其中日光温室最大为20.36 mg/kg。土壤NH+4-N在200 cm内是较均匀的分布在10~25 mg/kg。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剖面土壤NH+4-N、有机质和全氮分布没有影响。随着深度的变化对土壤NH+4-N分布也没有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60 cm以下有机质保持在1.07~5.95 g/kg,全氮保持在0.12~0.35 g/kg。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土壤氮素淋溶的主要成分是NO-3-N,土壤NO-3-N淋溶程度与降雨、灌溉、施肥量呈正比,在坡地的淋溶较少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长期草地(白羊草地和茭蒿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地表层土壤(0—5cm)的全氮含量为坡耕地表...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安塞县为例,调查了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群落特征,分析了土壤速效N的分布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速效N...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武王东沟实验站的坡耕地和塬耕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塬区旱耕地原状土壤氮素迁移和时空变异。结果表明:耕作土壤NO3--N为23.1~33.8 mg/kg,NH4...
采用田间微区、径流小区与 ̄(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地区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吸收利用与淋溶流失。结果表明,谷子和大豆对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占施入氮量的19.27%和31.25%,由肥料吸收的氮用...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测定土壤0~40cm的总氮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 ,结果表明 :在 4次产流泥沙中 ,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 ,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 ,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
利用长期肥料试验资料研究了土壤氮素平衡、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NUE)为30.9%~65.8%,平均53.6%;土壤硝态氮累积率为2.3%~44...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可通过固氮作用影响土壤氮素水平,但该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采样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组成、覆盖度差异及...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通过分析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氮库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全氮含量及储量明显高于农田、火烧地和弃耕地土壤。开垦导致土壤全氮含量及储量下降,且随耕种年限增加符...
在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耕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步长间隔60m下,土壤全氮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距...
在陕西长武旱塬进行的试验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增产显著。在小麦生育前期持续干旱条件下,地膜覆盖并没有使小麦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施用氮肥或氮肥与有机肥配施都可能引起NO-3向深层淋溶,而且氮肥用量越大,淋...
选择三江平原不同水分带上的小叶樟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时期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的剖面特征以及不同时期各形态氮的...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长期草地(白羊草地和茭蒿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地表层土壤(0—5cm)的全氮含量为坡耕地表...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安塞县为例,调查了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群落特征,分析了土壤速效N的分布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速效N...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武王东沟实验站的坡耕地和塬耕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塬区旱耕地原状土壤氮素迁移和时空变异。结果表明:耕作土壤NO3--N为23.1~33.8 mg/kg,NH4...
采用田间微区、径流小区与 ̄(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地区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吸收利用与淋溶流失。结果表明,谷子和大豆对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占施入氮量的19.27%和31.25%,由肥料吸收的氮用...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测定土壤0~40cm的总氮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 ,结果表明 :在 4次产流泥沙中 ,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 ,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 ,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
利用长期肥料试验资料研究了土壤氮素平衡、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NUE)为30.9%~65.8%,平均53.6%;土壤硝态氮累积率为2.3%~44...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可通过固氮作用影响土壤氮素水平,但该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采样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组成、覆盖度差异及...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通过分析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氮库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全氮含量及储量明显高于农田、火烧地和弃耕地土壤。开垦导致土壤全氮含量及储量下降,且随耕种年限增加符...
在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耕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步长间隔60m下,土壤全氮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距...
在陕西长武旱塬进行的试验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增产显著。在小麦生育前期持续干旱条件下,地膜覆盖并没有使小麦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施用氮肥或氮肥与有机肥配施都可能引起NO-3向深层淋溶,而且氮肥用量越大,淋...
选择三江平原不同水分带上的小叶樟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时期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的剖面特征以及不同时期各形态氮的...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长期草地(白羊草地和茭蒿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地表层土壤(0—5cm)的全氮含量为坡耕地表...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