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抑价现象(IPO Under-prlcing),即新股的发行价格明显低于上市之后的交易价格,在世界各证券市场普遍存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新股发行的抑价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结合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进行解释。他们大多都沿用了国外已有的理论,基本都采用了首日收益率衡量IPO抑价程度,忽视了我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有效市场的客观事实。同时,由于我国IPO定价制度经历数次改革,而且每次改革时间相距较短,新股发行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定价的时间并不长,以致以往研究选取的样本多数跨越了几个制度期间,可供选取的样本数量受到限制,期初收益率变动程度也受到政策影响严重,影响因素分析中难以剥离政策因素。<br> 2009年5月,证监会进一步推进IPO定价的市场化进程,且新股发行在暂停数月之后重新开启,随后新股上市数量急速上升,密集的新股发行案例为IPO初始收益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同时,为了能更精确的衡量IPO抑价程度,本文考虑到我国股市尚未达到有效的客观事实,采用IPO首月的日均收益率作为代理变量,同时引入IPO首月的日收益率的标准差这一新变量进行实证研究。<br> 本文以2006年至2011年期间的A股IPO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了大样本、分阶段检验和多元回归等研究方法,得出如下实证研究结果。(1)IPO初始收益率均值和标准差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定价难度越高的企业拥有越大的IPO抑价程度。(2)2009年至2011年期间,企业国家股占比、首日换手率、网下申购获配比和发行规模与A股IPO抑价水平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