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MSS/TM影像和1:250 000高程数据分析了1978~2001年北京地区土地覆盖的变化.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类型及植被变化的影响,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将研究区遥感影像分为不同海拔段,分别建立标志进行解译.通过转移概率矩阵计算、不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GIS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1978~2001年间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和低海拔、小坡度的平缓地区,表现为农业用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变;高海拔地区主要为天然植被所覆盖,土地覆盖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是灌丛向林地的转变.2)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及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减少,林地和灌丛逐渐增加.坡向对植被的分布也有较大影响.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2239-2513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地壳形变是评估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形变状况一直以来缺乏全面、可靠的观测数据,阻碍了对该地区这两种灾害的客观认识.本研究利用L波段InSAR形变观测数据,调查北京及其周边...
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三工河流域两种经营模式下的农田景观特征,探讨形成这两种景观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三工河流域农田扩张过程中,1989—1999年地方的农田增长起主导作用,1999—2007年...
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Patch-dynamics 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耕地所占比例都持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林地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由于该模式考虑了模拟对象的变化过程以...
为探讨北京市1996-2004年交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驱动因子,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交通LUCC驱动因子的概念模型;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相耦合的模型对社会经济技术及政...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粘性土体的存在是其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北京昌平八仙庄典型地面沉降区为研究对象,采取逐级加荷、逐级卸荷以及反复加卸荷,分析100 m以浅粘...
应用RS、GIS以及GPS集成技术,以黔中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为对象,研究了这一地区从1973-2002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形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从1...
利用1996年和2004年两期北京市土地利用图、北京市DEM数据、北京市各区的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GDP、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 运用ARCGIS分析了北京山区199...
利用2000年冬季和2001年夏季两个时相的卫星遥感TM影像数据,结合详细的野外实地考察与验证,估计了北京平原地区主要裸露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面积.结果表明,冬季裸地的总面积是夏季的5.5倍.在各类裸...
地表温度-植被覆盖间的关系一直是城市热岛研究的热点之一,两者均为描述生态系统特征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深圳市2004年的ETM+影像,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相关的下垫面类型、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等信息,探讨不同...
北京地面沉降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利用天竺站、望京站和王四营站2005~2012年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了年沉降量、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百分比构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分层地下水位...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
小五台山是河北省最高峰,具有较完整的暖温带植被垂直带谱.本文通过野外群落植被调查,结合由TM遥感影像解译1:50000地形图制作的DEM数据而得到的植被图,分析了小五台山主要植被群落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地...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地壳形变是评估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形变状况一直以来缺乏全面、可靠的观测数据,阻碍了对该地区这两种灾害的客观认识.本研究利用L波段InSAR形变观测数据,调查北京及其周边...
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三工河流域两种经营模式下的农田景观特征,探讨形成这两种景观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三工河流域农田扩张过程中,1989—1999年地方的农田增长起主导作用,1999—2007年...
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Patch-dynamics 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耕地所占比例都持续下降,城镇建设用地、林地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由于该模式考虑了模拟对象的变化过程以...
为探讨北京市1996-2004年交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驱动因子,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交通LUCC驱动因子的概念模型;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相耦合的模型对社会经济技术及政...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粘性土体的存在是其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北京昌平八仙庄典型地面沉降区为研究对象,采取逐级加荷、逐级卸荷以及反复加卸荷,分析100 m以浅粘...
应用RS、GIS以及GPS集成技术,以黔中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为对象,研究了这一地区从1973-2002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形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从1...
利用1996年和2004年两期北京市土地利用图、北京市DEM数据、北京市各区的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GDP、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 运用ARCGIS分析了北京山区199...
利用2000年冬季和2001年夏季两个时相的卫星遥感TM影像数据,结合详细的野外实地考察与验证,估计了北京平原地区主要裸露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面积.结果表明,冬季裸地的总面积是夏季的5.5倍.在各类裸...
地表温度-植被覆盖间的关系一直是城市热岛研究的热点之一,两者均为描述生态系统特征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深圳市2004年的ETM+影像,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相关的下垫面类型、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等信息,探讨不同...
北京地面沉降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本文利用天竺站、望京站和王四营站2005~2012年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了年沉降量、不同深度土层变形量及其在总沉降量中百分比构成的多年变化特征,并结合分层地下水位...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
小五台山是河北省最高峰,具有较完整的暖温带植被垂直带谱.本文通过野外群落植被调查,结合由TM遥感影像解译1:50000地形图制作的DEM数据而得到的植被图,分析了小五台山主要植被群落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地...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地壳形变是评估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形变状况一直以来缺乏全面、可靠的观测数据,阻碍了对该地区这两种灾害的客观认识.本研究利用L波段InSAR形变观测数据,调查北京及其周边...
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三工河流域两种经营模式下的农田景观特征,探讨形成这两种景观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三工河流域农田扩张过程中,1989—1999年地方的农田增长起主导作用,1999—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