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工作出行调研数据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北京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的个人/家庭、交通通达度以及出行(方式)的相关特征等各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出行方式的时间价值、时间弹性和价格弹性,为交通政策的评估与建议提供实证资料.实证分析发现,人们对公交、地铁的车内时间价值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因此节约公交出行时间的交通政策(如建设快速公交、增加地铁的线路和班次等)可能会更有效地调节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方式.同时也发现降低公交/地铁的价格可能不足以有效吸引北京开车出行人群转用公交.发展快速公交可能比“低价公交”政策能更有效地吸引人们转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SSCI01117-223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
本文旨在评估北京市交通拥堵导致的社会成本,为交通资源使用定价和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借鉴国际通用的交通成本核算方法,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学小组2007-2008年对北京市二、三、四...
以城市中心距离为描述指标,分析城市周边度假地开发区位的时空演变特征.案例选择以北京城市周边421个度假地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考察法、电话访谈法等手段确定各个度假地开发时间及准确地理空间位置,借助数学统计...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
在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4个不同居住—就业空间结构样本区进行了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样本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时间、效率等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通勤的主要方式;随着通勤距离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化改革逐渐推进、郊区化与城市空间扩张不断加快、单位制度及单位大院的解体等,北京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组织正经历着显著变化,从而导致通勤问题的产生以及城市通勤格局的...
本文以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并通过实证研究在时空路径聚类要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时间、空间、活动和路径是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汇总的重...
对距离的认知是人类建立认知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认知距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数量认知距离与实际认知距离两种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一概念.通过分别利用定义一元线性回归.与采用多维标...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
时空间行为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弹性化与个性化等趋势,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关系与作用机理亦成为关键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市GPS调查获取的100位...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况及变化趋势,初步评估奥运会对举办地居民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选择自2000年起居住在亚运村社区的常住居民600户,15周岁以上1...
采用特征价格法,分析了北京市2003-2006年包括楼盘所在区域的土地交易价格、容积率、公交线路数及楼盘距商业中心、火车站、医院和学校等的距离10项参数指标,以及3项非参数指标对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影响....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
使用统计学方法从微观上研究了北京市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的驱动力因子,包括可达性、土地开发强度、文体基础设施和新型交通方式等.利用T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驱动力因子为与市中心、与火车站的距离、...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
本文旨在评估北京市交通拥堵导致的社会成本,为交通资源使用定价和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借鉴国际通用的交通成本核算方法,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学小组2007-2008年对北京市二、三、四...
以城市中心距离为描述指标,分析城市周边度假地开发区位的时空演变特征.案例选择以北京城市周边421个度假地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考察法、电话访谈法等手段确定各个度假地开发时间及准确地理空间位置,借助数学统计...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
在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4个不同居住—就业空间结构样本区进行了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样本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时间、效率等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通勤的主要方式;随着通勤距离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化改革逐渐推进、郊区化与城市空间扩张不断加快、单位制度及单位大院的解体等,北京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组织正经历着显著变化,从而导致通勤问题的产生以及城市通勤格局的...
本文以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并通过实证研究在时空路径聚类要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时间、空间、活动和路径是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汇总的重...
对距离的认知是人类建立认知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认知距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数量认知距离与实际认知距离两种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一概念.通过分别利用定义一元线性回归.与采用多维标...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
时空间行为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弹性化与个性化等趋势,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关系与作用机理亦成为关键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市GPS调查获取的100位...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现况及变化趋势,初步评估奥运会对举办地居民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选择自2000年起居住在亚运村社区的常住居民600户,15周岁以上1...
采用特征价格法,分析了北京市2003-2006年包括楼盘所在区域的土地交易价格、容积率、公交线路数及楼盘距商业中心、火车站、医院和学校等的距离10项参数指标,以及3项非参数指标对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影响....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
使用统计学方法从微观上研究了北京市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的驱动力因子,包括可达性、土地开发强度、文体基础设施和新型交通方式等.利用T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驱动力因子为与市中心、与火车站的距离、...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
本文旨在评估北京市交通拥堵导致的社会成本,为交通资源使用定价和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借鉴国际通用的交通成本核算方法,利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学小组2007-2008年对北京市二、三、四...
以城市中心距离为描述指标,分析城市周边度假地开发区位的时空演变特征.案例选择以北京城市周边421个度假地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考察法、电话访谈法等手段确定各个度假地开发时间及准确地理空间位置,借助数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