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黄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20世纪70年代投入运行后的实测资料,考虑水库的不同运行模式以及下游支流的入汇作用,研究了水库对黄河下游的水环境的影响.注意到黄河灌溉用水的主导作用,以河水中离子总量为指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水质的影响.考虑到断流是黄河下游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以全年断流总长度为指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行对断流严重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各站离子总量与三门峡水库运行模式以及三门峡-花园口间支流入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断流严重程度主要受到水库运行模式的控制,据此提出了有利于降低离子总量和减轻断流严重程度,同时又兼顾发电和防洪的三门峡水库推荐运行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99-1
基于1997~2011年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实测水深、距离、径流量及泥沙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水调沙工程实施10年来对尾闾河道及近岸水下岸坡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改善了黄河尾闾河道...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先后采用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三种运用方式,水库在运用过程中也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库淤积严重,主要在潼关到上游大坝;第二阶段为滞洪排沙,排沙量增加幅度较大,...
根据对萨拉乌苏河两岸地层时代、古代遗址分布、剖面孢粉分析、考古资料、古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结合野外考察资料的研究,认为除气候因素外,萨拉乌苏河的下切也是两岸地貌水文情况变化、植被变化、沙漠化...
以黄河、延河、杏子河、纸坊沟四级流域尺度为例,应用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各级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力侵蚀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比较各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过程的空间...
根据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针对黄河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目标,利用195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流各类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汛期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由输沙用水的需求决定,...
使用参与性农村评估、历史资料文献、生态时限等方法;重点分析农牧民偏好对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山江湖农民和三江源牧民在经济收益最大、生产方式延续和信仰习俗维持上的偏好是决定政府主导生态建设...
使用参与性农村评估、历史资料文献、生态时限等方法,重点分析农牧民偏好对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山江湖农民和三江源牧民在经济收益最大、生产方式延续和信仰习俗维持上的偏好是决定政府主导生态建设...
外部不经济性贯穿于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始终,如何降低或减缓外部不经济性的发生则成为正在或未来政府主导生态建设工程所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本文选择两大典型的生态建设工程,使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从农牧民认知...
通过对黄河流域宁夏灌区段河水水质和氮污染物含量的研究发现:40年来黄河水中各主要离子和总离子浓度不断升高,同时无机氮污染物(NH4-N、NO2-N和NO3-N)含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以宁夏灌区为例...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流域社会经济对东平湖水环境效应评估及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方法、系统动力学模拟和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东平湖当前...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代表性,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导致的河流干涸、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研究了我国北方典型城市干涸河流生态恢复与环境整治模式.借助遥感、GIS技术、环境监测等手段,对研究区域--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
基于1997~2011年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实测水深、距离、径流量及泥沙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水调沙工程实施10年来对尾闾河道及近岸水下岸坡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改善了黄河尾闾河道...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先后采用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三种运用方式,水库在运用过程中也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库淤积严重,主要在潼关到上游大坝;第二阶段为滞洪排沙,排沙量增加幅度较大,...
根据对萨拉乌苏河两岸地层时代、古代遗址分布、剖面孢粉分析、考古资料、古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结合野外考察资料的研究,认为除气候因素外,萨拉乌苏河的下切也是两岸地貌水文情况变化、植被变化、沙漠化...
以黄河、延河、杏子河、纸坊沟四级流域尺度为例,应用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各级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力侵蚀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比较各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过程的空间...
根据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针对黄河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目标,利用195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流各类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汛期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由输沙用水的需求决定,...
使用参与性农村评估、历史资料文献、生态时限等方法;重点分析农牧民偏好对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山江湖农民和三江源牧民在经济收益最大、生产方式延续和信仰习俗维持上的偏好是决定政府主导生态建设...
使用参与性农村评估、历史资料文献、生态时限等方法,重点分析农牧民偏好对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山江湖农民和三江源牧民在经济收益最大、生产方式延续和信仰习俗维持上的偏好是决定政府主导生态建设...
外部不经济性贯穿于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始终,如何降低或减缓外部不经济性的发生则成为正在或未来政府主导生态建设工程所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本文选择两大典型的生态建设工程,使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从农牧民认知...
通过对黄河流域宁夏灌区段河水水质和氮污染物含量的研究发现:40年来黄河水中各主要离子和总离子浓度不断升高,同时无机氮污染物(NH4-N、NO2-N和NO3-N)含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以宁夏灌区为例...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流域社会经济对东平湖水环境效应评估及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方法、系统动力学模拟和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东平湖当前...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代表性,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导致的河流干涸、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研究了我国北方典型城市干涸河流生态恢复与环境整治模式.借助遥感、GIS技术、环境监测等手段,对研究区域--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
基于1997~2011年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实测水深、距离、径流量及泥沙量等数据,分析了调水调沙工程实施10年来对尾闾河道及近岸水下岸坡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改善了黄河尾闾河道...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