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增长源于城市外部需求.一个城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服务于外部市场的产业中.论文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依据产业净流出,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过去15年来,北京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型制造业的优势逐渐丧失,以电子通信设备、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成为优势产业;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优势地位退居劣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广告业、房地产开发业、商务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等.产业联系是北京产业比较优势的显著影响因素,资本、知识和技术是北京市产业比较优势的投入支撑.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499-1081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是影响企业动态的重要因素.演化经济地理学用相关多样化考察集聚经济外部性影响,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则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考察地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中国重化工...
产业结构调整是后发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设立各类经济开发区。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开发区对吸引外资、提升生产率、提高地区增加值的效果,缺乏产业结构调整方...
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从2013年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这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提升的结果,并对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系列深远...
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别是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质的层面推进的主要特征.本文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
首先应用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做了1990年到1995年津、京、沪3大城市工业相对优势变动比较,发现90年代以来,天津逐步形成了电子、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优势行业,而发展条件优越的化纤、化学原料等行业...
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必须打破传统所有制观念的限制,即国有经济成分的多少代表一定的社会属性的观念,让行业的技术特点和生产组织形式决定行业的各种经济份额比例,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中各尽所能...
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调查发现企业对两市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
按照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来衡量,北京是我国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本文着力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2003年至2007年支撑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产业变迁规律和演化...
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建立起均衡、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使用区位商、基尼系数等指标,结合现状进展对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进行机理分析,给出京津冀之间产业分工合作的主要模式.京津冀地区产...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是影响企业动态的重要因素.演化经济地理学用相关多样化考察集聚经济外部性影响,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则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考察地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中国重化工...
产业结构调整是后发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设立各类经济开发区。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开发区对吸引外资、提升生产率、提高地区增加值的效果,缺乏产业结构调整方...
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从2013年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这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提升的结果,并对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系列深远...
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别是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质的层面推进的主要特征.本文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
首先应用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做了1990年到1995年津、京、沪3大城市工业相对优势变动比较,发现90年代以来,天津逐步形成了电子、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优势行业,而发展条件优越的化纤、化学原料等行业...
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必须打破传统所有制观念的限制,即国有经济成分的多少代表一定的社会属性的观念,让行业的技术特点和生产组织形式决定行业的各种经济份额比例,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中各尽所能...
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调查发现企业对两市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
按照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来衡量,北京是我国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本文着力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2003年至2007年支撑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产业变迁规律和演化...
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建立起均衡、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使用区位商、基尼系数等指标,结合现状进展对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进行机理分析,给出京津冀之间产业分工合作的主要模式.京津冀地区产...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是影响企业动态的重要因素.演化经济地理学用相关多样化考察集聚经济外部性影响,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则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考察地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中国重化工...
产业结构调整是后发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设立各类经济开发区。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开发区对吸引外资、提升生产率、提高地区增加值的效果,缺乏产业结构调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