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分析阵发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房颤频繁复发并加重的病例,研讨此现象发生的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对连续5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术后两周内的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消融术后两周内10例(18.5%)有房颤早期复发或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4例(7.4%)出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此4例患者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两周左右心律逐渐恢复正常,继续服药至3个月,停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仅有1例仍有房颤发作,行二次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无房颤发作.结论消融术后早期房颤发作较常见,少数患者短期内房颤发作更加频繁,表现为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其可能为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不必急于短时间内二次消融.04209-2111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长期观察,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3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178例、女180例,年龄66.86±12.2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 flutter,AF)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
快速心室率、心律不规则以及非同步已被认为是心律失常诱导心肌病的主要病因,但患者通常进展到症状明显时才就诊,此时致病性心律失常可能已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导致心肌重构、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某些病例出现心律...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经药物治疗无效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采用经改良的节段性电隔离方法隔离肺静脉进行治疗,并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1例阵发房颤患者采用一次房间隔穿刺技术,分...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及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探讨其电生理特点.方法:6例持续性Af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 d予胺碘酮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
目的 研究去自主神经条件下迷走神经对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阈值的影响.方法 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的10只健康杂种犬进行了电生理实验.所有动物均经切断双侧颈迷...
目的 探讨犬交感神经末梢在心房与肺静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房颤诱发的相关性.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全麻、左右侧开胸.刺激双侧迷走交感干,分别于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及四支肺静脉行S1S1猝发刺激及S1S...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对心脏舒张期房室瓣返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房室分离、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对照患者各1例,采用数字化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上述心律失常与心脏舒张期房室瓣返流的关系.结果:1.在房室分离的情况...
近年来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总数已达3~4亿,其主要的后果是由于危险因素所致的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引起致死和致残的血管事件.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按AMI后12 h内和大于12 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将67例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短时房颤组(≤48小时)35例和长时房颤组(>48小时,<3个月)...
目的 研究房颤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以及心房结构重构对心脏间质细胞调控相关的TGF β1,FGFR-1,VEGF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房颤式起搏组、T型钙通道阻滞剂组、正...
目的: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右心房不同部位的f波振幅,探讨在AF律状态下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植入的可行性.方法:13例阵发性AF患者,窦性心律...
目的 探讨TEE检测非瓣膜性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及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条件下迷走神经对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杂种犬,经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和破坏颈交感神经节,建立动物的去自主神经模型.分别在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和四支肺静脉的近...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长期观察,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3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178例、女180例,年龄66.86±12.2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 flutter,AF)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
快速心室率、心律不规则以及非同步已被认为是心律失常诱导心肌病的主要病因,但患者通常进展到症状明显时才就诊,此时致病性心律失常可能已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导致心肌重构、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某些病例出现心律...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经药物治疗无效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采用经改良的节段性电隔离方法隔离肺静脉进行治疗,并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1例阵发房颤患者采用一次房间隔穿刺技术,分...
目的:测定风湿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及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探讨其电生理特点.方法:6例持续性Af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 d予胺碘酮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
目的 研究去自主神经条件下迷走神经对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阈值的影响.方法 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的10只健康杂种犬进行了电生理实验.所有动物均经切断双侧颈迷...
目的 探讨犬交感神经末梢在心房与肺静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房颤诱发的相关性.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全麻、左右侧开胸.刺激双侧迷走交感干,分别于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及四支肺静脉行S1S1猝发刺激及S1S...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对心脏舒张期房室瓣返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房室分离、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对照患者各1例,采用数字化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上述心律失常与心脏舒张期房室瓣返流的关系.结果:1.在房室分离的情况...
近年来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总数已达3~4亿,其主要的后果是由于危险因素所致的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引起致死和致残的血管事件.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按AMI后12 h内和大于12 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将67例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短时房颤组(≤48小时)35例和长时房颤组(>48小时,<3个月)...
目的 研究房颤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以及心房结构重构对心脏间质细胞调控相关的TGF β1,FGFR-1,VEGF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房颤式起搏组、T型钙通道阻滞剂组、正...
目的: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右心房不同部位的f波振幅,探讨在AF律状态下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植入的可行性.方法:13例阵发性AF患者,窦性心律...
目的 探讨TEE检测非瓣膜性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及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条件下迷走神经对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杂种犬,经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和破坏颈交感神经节,建立动物的去自主神经模型.分别在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和四支肺静脉的近...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长期观察,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3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男178例、女180例,年龄66.86±12.2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 flutter,AF)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
快速心室率、心律不规则以及非同步已被认为是心律失常诱导心肌病的主要病因,但患者通常进展到症状明显时才就诊,此时致病性心律失常可能已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导致心肌重构、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某些病例出现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