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遥感资料进行了多时段建设用地制图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南昌地区自1988年以来,在城市化梯度上的建设用地增长过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工作区内的建设用地在不同城市化指数区间的分布差异逐步增加,并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和农村地区两个绝对量分布中心.建设用地斑块的扩张过程可以明显地分成外围增长、合并增长和独立增长3种模式,其峰值分布区间分别位于城市化指数为0.6~0.7、0.3~0.4和<0.2的区间,即上述3种增长模式分别是城市核心区、城乡过渡带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代表性建设用地增长过程.比较不同增长模式的贡献率和影响范围发现,外围增长模式和合并增长模式是工作区内两种主要的建设用地增长过程,并且对城市化指数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增长的贡献率亦高于该区域代表性的独立增长过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155-622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引入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绿当量...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
基于多时段的卫星影像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选取深圳市14条主要道路的代表性影响路段,用城市化影响指数(U)表征道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社会经济背景、地形条件、道路等级和道路运营年限为道路特征参数,基...
研究目的: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剖析目前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的5种土地开发模式,分析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案例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开发模式的多元化是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
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软件SPSS16.0与ArcGIS9.2,应用系统相对发展度原理分别测算分析1990年~2008年环...
道路作为重要的人为活动因素之一,对其两侧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以深圳市为例,从道路等级和道路密度出发,采用缓冲区分析和城市化影响指数,研究了快速城市化地区道路格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格局...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
从农村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建设用地扩张三方面梳理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地区工业化发展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使我国城乡生产要素的...
本文基于2004 ~2008年的全国土地变更数据以及城市统计面板数据,选取距省会城市、邻近大城市、港口城市以及邻近省域省会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地理因素,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重点探讨距离的...
尺度效应是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一个鲜有涉及的领域,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考察了利用地均投资额和地均产值两个指标在街道、地块两级尺度上对全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结果.经过比较证实了城市土地...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发现: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复杂且就业、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弱势群体集中;外来人口规模庞大且具...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是否协调在过去几年倍受关注.选择了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中期(1996~2006年)这一时间段,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离差系数模型对这10a间我国各省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引入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绿当量...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
基于多时段的卫星影像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选取深圳市14条主要道路的代表性影响路段,用城市化影响指数(U)表征道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社会经济背景、地形条件、道路等级和道路运营年限为道路特征参数,基...
研究目的: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剖析目前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的5种土地开发模式,分析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案例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开发模式的多元化是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
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软件SPSS16.0与ArcGIS9.2,应用系统相对发展度原理分别测算分析1990年~2008年环...
道路作为重要的人为活动因素之一,对其两侧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以深圳市为例,从道路等级和道路密度出发,采用缓冲区分析和城市化影响指数,研究了快速城市化地区道路格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格局...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
从农村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建设用地扩张三方面梳理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地区工业化发展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使我国城乡生产要素的...
本文基于2004 ~2008年的全国土地变更数据以及城市统计面板数据,选取距省会城市、邻近大城市、港口城市以及邻近省域省会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地理因素,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重点探讨距离的...
尺度效应是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一个鲜有涉及的领域,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考察了利用地均投资额和地均产值两个指标在街道、地块两级尺度上对全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结果.经过比较证实了城市土地...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发现: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复杂且就业、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弱势群体集中;外来人口规模庞大且具...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是否协调在过去几年倍受关注.选择了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中期(1996~2006年)这一时间段,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离差系数模型对这10a间我国各省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引入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绿当量...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